内容提要: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伪的掠夺和破坏,加之自然灾害的侵袭及灾民的涌入,使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一度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为解决这一问题,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减轻公粮负担;安置移民,组织垦荒;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开展节约互助运动;“精兵简政”;加强粮食斗争;完善粮食制度建设等。这一系列举措的推行和实施不仅有效化解了根据地的粮食危机,而且为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作为国计民生的必需品,粮食之于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既是维系民生及保证作战部队士气与战斗力的重要基础,更是决定根据地生死存亡的物质保障。目前学界关于根据地粮食问题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关于粮食工作的档案资料汇编①,二是关于粮食问题的专著②,三是关于粮食问题的专题性论文③。这些既有成果从宏观层面增进了我们对根据地粮食问题的认识,但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仍有待细化和深入。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关于太行、太岳根据地粮食危机的档案资料,考察和分析太行、太岳根据地粮食危机爆发的成因及应对举措。
一、根据地粮食危机的爆发及成因
抗战爆发前,由于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山西各地粮食市场上的半殖民地性质已经尖锐地反映出来。地主和官僚买办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勾结,盘剥农民,打击民族粮食商业。“谷贱伤民”、“青黄不接,米贵如金”加速了农村经济的破产。据典型调查,1936年山西的粮食商品率只有17.36%,农民的粮食占有量和消费水平是非常低下的,当时每人年均消费水平为226.5公斤,其中贫农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192.5公斤。而地主、富农年人均消费可达312公斤④。抗战爆发后,在日伪沦陷区,由于日军的掠夺,粮食生产遭到空前破坏,产量大幅下降,“民国29年(1940)在日伪统治下的53个县(市)中,粮食产量只有87480万吨,粮荒严重,民不聊生。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粮食单产下降。据武乡、襄垣、左权、榆社等县统计,抗战前的1935年平均亩产量为131斤,到1941年平均亩产量降到123.8斤,1942年为126斤。”⑤“山西粮食由战前的自给有余变为自给不足,再加上日军的粮食战、贸易战,农业生产遭到灾难性的破坏,全省农村十室九空。”⑥自武汉失守以后,日军改变战略方针,把主要力量放在中共的敌后根据地,对华北根据地进行反复地、大规模地“扫荡”和“蚕食”,加上遭遇连年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遭到极大地破坏,导致根据地的粮食产粮下降,这就使得根据地出现了严峻的粮食危机。应该说,太行、太岳根据地粮食危机的发生不是某种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方原因导致的产物。总体来看,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日伪对粮食的掠夺
正如太行区的老百姓回忆说:“平时‘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过着,可是经过日伪的几年‘扫荡’后,灾荒一来就过不去了!”⑦抗战开始后,日军为满足战时的粮食补给便采取种种掠夺办法。自1940年开始,为了解决其“粮食恐慌,缓不济急”的问题,日军更施行了“以战养战”、“就地取给”的抢夺政策,通过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