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张晓玲:抗战时期晋绥边区的集市贸易,《历史教学》2014年第10下期
上传日期: 2018-04-17 作者:

    内容提要:抗战时期是晋绥边区集市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边区集市数量不断增加,商品种类日益丰富,交通日趋便利,逐渐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区域性集市网络。这得益于边区政府推动集市贸易发展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集市贸易在边区经济运行中发挥了承接生产、启动消费、调节供需、平抑物价的重要功能,从多方面满足着群众的需求,提高了边区经济运行的效率。边区集市贸易亦存在集市分布不平衡、商品结构单一及管理较混乱等问题。面对问题,边区政府及时披露并积极解决。集市贸易的发展不仅在流通方面为抗战胜利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亦反映出中共在新经济形态下对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的探索。

  关于集市贸易,目前已有较多研究成果。其中,关于江南、长江中上游地区、珠江三角洲流域及华北地区的集镇研究较为丰富。①近年来,也有学者就较为薄弱的山西市镇进行了专题研究。②但就山西市镇已有研究来看,学者论述的重点较多集中在明清或近代,较少论及抗战时期根据地的集市。③发展集市贸易不仅是抗战时期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亦是中共在新经济形态下探索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路径之一。1940年晋西北行政公署成立后,晋绥边区集市贸易得以恢复和发展,集市、商号不断增加,商品种类日益丰富,交通日渐方便,区域性集市网络逐渐形成。然而,目前关于晋绥边区集市贸易尚未有专题研究。④笔者拟梳理相关资料,对该问题作一探讨,希冀丰富市镇研究及抗日根据地经济史研究。

  一、边区政府建立后集市的发展概况

  集市是指定期聚集进行商品交易的活动形式。山西各地都有传统的固定赶集日期,到期人们会不约而同从各地赶来,称“赶集”。赶集地点一般在县城或较大的乡镇。赶集时间有的地方农历逢三、六、九有集,有的逢一、四、七有集,有的逢二、五、八有集。平常集市上各店铺均开门营业,但购买者不多。每逢集日,人数较多。集市有定期、不定期和庙会等多种形式。因此,集市贸易通常具有周期性、流动性和集聚性特征。

  抗战初期,边区许多集市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新政权成立后不久,各地贸易组织逐步建立起来。二、三、四、五、六、八分区都建立了贸易分局,碛口也特设贸易局一处。兴县等地都设立起贸易支局。各分支局都增拨了相当数量的资本,也有主要的干部。⑤如1943年8月,临县商业贸易已基本恢复,有各类商家383家,其中土布业占55家,仇货在市面已绝迹。⑥1941年始,边区集市逐渐活跃。数量开始增加。各地贸易主要通过集市进行。1941年12月边区9县共有集市33处(见表1)。

  

  由表1不难看出,兴县集市最多,有8处;临县次之,有6处;临南有5处。9县县均集市3.7处。除县城集外,县均村镇集市3.1处。据统计,同治年间河曲集市数为3个,光绪年间保德集市数为2个,民国时期临县集市数为11个,光绪年间兴县除县城集外的集市数为3个。晋西北(包括兴县、河曲、保德、岚县、岢岚)5县除县城外县均村镇集市为2个。⑦显然,抗战初期处于萧条状态的集市,随着新政权的成立逐渐复苏,在边区政府建立一年后已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清末到民国前期水平。⑧边区集市规模较大的是临县,每集可上3000人,营业额有农币10万元,盈利16000元。河曲城关、巡镇、保德东关、兴县城关、碛口、静乐娄烦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