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梵蒂冈万民福音传播部(原传信部)历史档案馆(Archivio Storico di Propanganda Fide)所藏1622年以来之档案文献,其持续时间之长、数量之巨、保存之系统可谓令人叹为观止,其意义和价值并不局限于天主教传播史,而且涉及近现代天主教传教区内各个民族的文明、文化和宗教史,因此,其蕴涵的学术价值已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教会历史,而延伸至文化交流史、社会学、民族志、文献学和多个人文学科分支当中。本文对梵蒂冈原传信部成立的背景、历史变迁及其所属历史档案馆自1622年以来直至1938年以来历时300余年的全部档案文献的内容、数量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详细罗列和介绍,并对内中所藏有关中国天主教会的文献进行了细致梳理。对1622-1892年、1893-1938年两个阶段有关中国天主教会的档案文献在内容和数量上的初步梳理,基本上完成了对1622年传信部成立以来,其所属历史档案馆有关中国天主教会的档案总量的详细的摸底工作。该历史档案馆所藏有关中国天主教会文献数量之大、规模之巨、意义之重大,可谓海外有关中国天主教会最系统、最具规模的档案文献。对该部分文献的编目、整理,将会推动国内学术界在包括中国天主教史研究在内的诸多学相关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原传信部历史档案馆;天主教会;中国;文献编目
梵蒂冈万民福音传播部(原传信部)历史档案馆(Archivio Storico di Propanganda Fide)所藏1622年以来之档案文献,其持续时间之长、数量之巨、保存之系统可谓令人叹为观止,其意义和价值不仅仅在于天主教传播史,而且涉及近现代天主教传教区内各个民族的文明、文化和宗教史,因此,其蕴涵的学术价值已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教会历史,而延伸至文化交流史、社会学、民族志、文献学和多个人文学科分支当中。
尼古拉斯·撒克瓦斯基神父(Nicolas Kowalsky, OMI)在1958-1966年担任梵蒂冈传信部档案馆馆员期间,曾出版了一本历史档案馆详细目录的手册——《传信部历史档案馆馆藏清单》(Inventario dell’Archivio Storico)。1983年,同样担任过梵蒂冈传信部档案馆馆员,日后晋升为梵蒂冈秘密档案馆馆长的麦兹勒神父(Josef Metzler, OMI)在尼古拉斯·撒克瓦斯基神父《传信部历史档案馆馆藏清单》一书的基础上,增补了教宗列奥十三世(1878-1901)1893年之后的档案目录和教宗庇护十世执政期间的档案目录。
1985年8月20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宣布开放教宗庇护十世和本笃十五世时期的档案,与此同时,传信部原在澳门、广州和相关的档案文献也可以在原传信部历史档案馆进行查阅。[1]出于上述考虑,1988年,时隔五年之后,麦兹勒神父对《历史档案清单》一书进行了第二次修订,此次修订增补了本笃十五世执政时期的档案目录。
2005年9月15日,教宗本笃十六世宣布开放教宗庇护十一世执政时期(1922-1939)的档案,因此,笔者在前三本书的基础上,又亲自查阅并增补了1922-1938年的新编档案索引,从而试图为读者勾勒出上迄1622年,下至1939年,逾300年来梵蒂冈原传信部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文献之基本内容、分类、索引,尤其是有关在华天主教会档案文献的数量、访问路径和保存情况。以期为对此类文献感兴趣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有力的工具,一把合适的钥匙和一张面目清晰的地图。
一、梵蒂冈原传信部成立和历史演变及其档案收集、保存之一般概况
(一)梵蒂冈原传信部历史变迁及工作方式
1.梵蒂冈原传信部成立的历史背景
伴随着近代的地理大发现和两个重要的天主教国家——西班牙、葡萄牙的海外殖民拓展与贸易活动,天主教会的传教视野从欧洲地缘及其周边世界随之投向整个世界,这是近代以来真正改变天主教会传教事业的划时代变革和背景。[2]
在罗马教廷建立一个圣部专职负责天主教会的福传事业,这一想法并非一蹴而就。早在15世纪末期,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罗勒(Ramon Lul)就曾向教皇提议在罗马建立一传教中心,用以管理全球传教事业。但是,当时这一想法的难以实现在于,罗马教皇将传教事业的保教权授予了上述两大天主教殖民国家,因此,建立一传教中心的意义和迫切性并不突出。但是,保教权的弊端不久便表露无遗,因为后者难以将殖民、政治、商业利益和传教事业清晰分离。
与此同时,在时耶稣会总会长的建议下,教皇庇护五世(1566-1572年在位)建立了一个管理传教事业的圣部和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德国及其他广受新教影响的欧洲国家天主教会事业的圣部。但是,事实证明,两个圣部的建立均乏善可陈。
类似的尝试在教皇格利高利十三世(1572-1585年在位)时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格利高利十三世试图建立一个枢机委员会,籍此管理传教事业,并在西印度任命了以为宗座公使,值得庆幸的是,格利高利十三世还成功地成立了一个“德国传教圣部”(Congregazione Germanica)和一个“意大利-希腊传教圣部”(Congregazione per gli Italo-Greci)。但是,这一事业在后任教皇西斯托五世时期(1585-1590年)不幸中断,并在克莱蒙八世时期(1592-1605年)得以重续前缘。后者最终得以成立“传信部”(Congregazione<de Propaganda Fide>),但是,这个短命的“传信部”却仅仅存在了5年时光,即从1599年到1604年。
失败的原因部分缘于拥有保教权的西、葡两国的强力反对,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该部的灵魂人物——桑托里枢机(Cardinale Giulio Antonio Santori)的离世。保禄五世时期1605-1621年),类似的尝试仍前赴后继。加尔默罗会修士托马斯(Tommaso di Gesu’)付出艰辛的努力试图成立一个目标仅限于传教事务的圣部,但惨遭失败,所幸于1613年出版了一部堪称17世纪最伟大的传教著作——《为普世之民的拯救》(De procuranda Salute Omnium Gentium)。16、17世纪之交,大量提议建立传教公学和在罗马建立一座传教中心的《备忘录》(Pro-Memoria)被呈送给教皇,与此同时,维韦蒙席(Giovanni Battista Vives)在列奥纳迪(Giovanni Leonardi)的帮助下,试图成立一所传教公学。就这样,成立一座传教圣部的观念渐次被人们接受并最终成熟起来。[3]
2.梵蒂冈原传信部的成立及历史演变
1622年1月6日主显节,一个由13名枢机主教和两名高级神职组成的传教委员会成立,同年6月22日,教皇格里高利十五世颁布宗座宪法《不可思议的神圣》(Inscrutabili Divinae)正式成立传信部(Congregation de Propapanda Fide)[4],将其作为罗马天主教的最高和核心信仰传播机构。传信部成立的宗旨有二:一、竭力与基督新教和东正教促进合一;二、在异教徒国家和地区建立传教区,促进传教事业。[5]
1967年8月15日,教宗保禄六世颁布宗座宪法《普世教会制度》(Regimi Ecclesiae Universae),将传信部正式更名为万民福音传播部(Sacred Congregation for the Evangelization of People or de Propaganda Fide),其所管辖的传教地理范围包括:东南欧的少数区域和直布罗陀,北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大约60个教会辖区,几乎整个非洲、远东,新西兰和大洋洲,以及菲律宾的五个宗座代牧区。[6]
其管辖的职权范围和内容,具体而言包括:
(1)所有前往传教区开展传教工作的男、女修会团体;
(2)创设和划分传教区;
(3)对传教区内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管,并考察和审核传教区内各修会团体、主教大会所提交的问题与呈送的报告;
(4)监管信徒的信仰生活及神职人员的纪律,诸如全体善会和天主教进行会;
(5)管理天主教学校和各类修院的运行情况;
(6)管理和协调全球传教事务,和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促进与东方教会的传教合作[7]。
3.组织结构及工作开展方式
传信部成立之初,该部在人员构成上由13名枢机主教、两名高级神职和一名秘书长组成。稍后,一名加尔默罗会修士加入进来,1626年,一名宗座书记官(Protonotario)1630年,圣职部(Sant’Ufficio)的一名随员成为传信部的法定成员。按照规定,传信部成员每月召开大会(Congregazione generale),每逢讨论重要事项时,教宗还会亲自莅临大会现场(Coram Santissimo)。而对于某些需要进行针对性、深入讨论的问题,则召开由枢机主教和相关主管官员参加的特别会议(Congregazione particolare)。后者属于临时性会议,一俟所讨论的问题得到解决,则该特别会议即行终止。其中唯一的例外,是针对远东的常设会议,该会议直至1856年才不再召开。
1953-1967年,每月召开的例行性大会被更名为“全体会议”(Congregazione plenaria),但是,1968年之后,该全体会议改为每年度举行一次,而传信部本身也得以改组并拥有了新的名称——“万民福传部”(Congregazione per l'evangelizzazione dei popoli)。调整后的年度会议成员包括数名枢机主教、12名传教区主教、4名非传教区主教、4名修会总会长、4名宗座直属传教修会在各个国家的负责神职人员和一名秘书长。与此同时,每月召开一次的会议则被称为例会(Congregazione ordinaria)。而一般性的传教问题,则由万民福传部部长、秘书长和文件起草人(Minutanti)每周召开一次代表大会(Congresso)予以讨论。其中,牵涉到需要教宗仲裁的事务则在特别晋见教宗时予以呈请。在任何情况下,各个会议形成的决议被以书信、教令、指示和通知的方式传达给相关责任人。
(二)梵蒂冈原传信部档案收集、保存之一般概况
早在英格利蒙席(Monsignor Francesco Ingoli)担任传信部第一任秘书长期间(1622-1649),就对其所收集的文献和文件进行了系统、清晰和切合实际的收集与整理。这些早期档案的内容既涉及传教活动,也涉及传信部本身,具体内容包括:报告、书信、来自传教区的申请书、传信部各类会议的会议记录、信件的登记与复制、指示、通知和教令等。[8]
英格利蒙席的初衷在于收集文献以备将来的历史家研究之用,这一眼光不可谓不长远。事实上,传信部成立十年之后,他本人就已经开始撰写有关传信部的《回忆录》(Memoria Rerum)。
最初的档案文献除传教或教会事务之外,还包括有关非洲、亚洲、大洋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习俗的丰富信息。
1627年,教皇乌尔班八世在梵蒂冈特别划拨一处地方,用于放置这批数量越来越多、价值不菲的文献。稍后一段时间,档案馆被转移到英格利蒙席办公的宗座秘书处(Cancelleria Apostolica)。英格利蒙席过世之后,这批文献则被转移到传信部大楼。
拿破仑占领罗马期间,曾将传信部档案馆的全部档案席卷至法国。拿破仑倒台后,这些档案又重新被运回罗马,但是,其中一部分珍贵文献散逸至今,无从查找,而其中一部分则辗转被挟裹至奥地利维也纳,直到1925年才重新归还给传信部。
今天,梵蒂冈原传信部档案馆档案编排按照时间时期分为两个阶段,其一为1622-1892年,其一为1893-1939年。这与1893年罗马教廷各圣部行政工作系统的调整有关。
二、1622-1892年梵蒂冈原传信部档案馆中有关在华天主教会的档案索引整理情况
1622-1892年,传信部历史档案馆的档案文献按照此前提到的组织系统予以整理和分类。其档案文献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主要或基本文献;一类为次要文献。
(一)主要或基本文献(Fondi Principali)
主要文献分为如下六个方面:
(1)传信部每月召开一次的大会(Congregazioni generali)的档案文献被分为“传信部每月例行会议文件与会议记录”(Atti-verbali,Minute, Protocolli)和“传信部每月例行会议原始文献”(Scritture Originali riferite nelle Congregazioni Generali)两部分;
(2)特别会议文献(fondo <Congregazioni Particolari>);
(3)有关中国和东印度的常设性特别会议文献;
(4)代表大会文献(Scritture riferite nei Congressi);
(5)教宗接见文献(Udienze di Nostro Signore);
(6)传信部颁布和发出的教令(Decreti)、指示(Istruzioni)和书信(Lettere)。
下面,笔者将对上述六个方面的档案收集及保存情况再予以详细分类介绍:
1.传信部每月例行会议文件与会议记录[9](Acta Sacra Congregationis, Acta)
这部分文献总量为345卷,起始年代:1622-1982年。在上述几类文献中,这部分文献是唯一按照统一系统编排至今的。
(1)1622-1650:除第3卷(1622-1625年)、第18卷(1648年)之外每两年的会议记录合为一卷;
(2)1651-1982:每年一卷,但有部分例外:1808-1814年、1914-1915年、1917-1918年、1942-1943年、1944-1945年、1953-1954年、1955-1956年、1957-1958年、1964-1966年、1967-1970年均为一卷;1866年、1868年、1873年、1874年、1883年、1904年、1905年、1937年、1938年及1972-1982年,以上每年各为两卷。
此外,还有一些文献不应归在此类的,也被错误地囊括进来,如第176卷(Volume 176)——“1811年7月至1814年4月传信部教令、覆文、决议及措施”(Libro delle Decreti, Rescritti, Risoluzioni ed alter provvidenze della Propaganda dal mese di Luglio 1811 all’Aprile 1814)、第256卷(Volume 256)——“1886年1-3月传信部每月例行会议原始文献”(SOCG Gennaio-Marzo 1886)等。
由于该系列文献年代持续时间最长,数量过于庞大,因此,传信部档案馆还特别编排了针对性的索引供研究者使用:
(1)基本索引(Indice Generale):1622-1829年,14卷;
(2)重要文件索引(Indice delle Ponenze):1830-1903年,1卷;
(3)按顺序编排的圣部文件索引(Indice degli atti della S.C. per Ordine di Materie):1622-1908年,9卷。
2.传信部每月例行会议原始文献(Scritture Orininali riferite nelle Congrazioni Generali, SOCG)
这部分文献总量为1044卷,起始年代:1622-1892年。其中,仅有零星遗失,如1880年第1011、1012卷,此外,如前所述,“1886年1-3月传信部每月例行会议原始文献”(SOCG Gennaio-Marzo 1886)则被编入“传信部每月例行会议文件与会议记录”(Acta)中的第256卷。
上述文献为传信部每月例行会议用以讨论的会议材料,内容包括:主教、传教士和各国亲王的书信和备忘录、宗座大使和宗座代表的急件、各传教区主教会议的会议文件及记录、宗座巡阅报告、顾问们的观点等。
该系列文献分为两个系列:第一个系列从1622-1668年,为前417卷;第二个系列从1669-1692年,为第418-1044卷。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按照地理区域划分分类,后者则按照编年体例进行分类。
下面,笔者将对上述两个系列的文献在特点、可使用性方面予以简单介绍:
(1)第1-417卷:1622-1668年
从表面上看,按照地理分布来划分档案内容,似乎可以较为容易地找到研究者感兴趣的传教区的档案,但事实上,该系列档案要使用起来却非常复杂。比如,要查找有关日本的档案,则除了查阅“日本”卷之外,还不能忽视“印度和日本”卷(India et Japonia),以及“葡萄牙”卷下的书信,因为当时的日本属于葡萄牙保教权范围。同样,如果我们要查阅爱尔兰或荷兰的档案,就必须查阅有关“佛兰德斯”的文献,因为当时驻佛兰德斯的教廷公使同时管辖爱尔兰和荷兰两地。
由于该系列文献编排复杂,因此在使用时要各位加以注意,其中:
第1-55卷,标为“意大利书信”(Lettere d’Italia),但内容却大有出入,如其中大量书信为住在罗马、威尼斯的传教区长上所写,或一些过境拿波里、安科纳、威尼斯等地的主教或传教士所写。
第56-310卷,为1661-1668年间来自各个国家传教区的书信,但标题和内容往往多有出入。如第87卷、第225卷、第263卷、第276卷等。第180、181卷为东方语言书信的信件。
第312-322卷被冠以“事由”(Cause),内中包含来自各个国家传教区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按主题分类的尝试。
第382-417卷被冠以“回忆录”(Memoriali),内中分为多个主题。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文献是按照阿拉伯数字从1到1044顺序编排,但文献本身并不完整,因为这一编排方法是原传信部档案自法国回归之后才采纳的,年代较晚。
在该系列文献中,明显与中国有关的档案包括第192、193和237卷。
其中,第192卷(1648年):《印度、中国、日本卷四》(IV India China Iaponia);
193卷(1654年):《印度、中国、日本卷四》(IV India China Iaponia);
第237卷,即所谓的“澳门”卷(Asia 16 usq. 22.23.29 Goa Golconda Pegu Idalcan e Biccoli Macao, Mabar Zeilan)。
此外,上述第312-322卷、第382-417卷应该也有有关在华天主教会的文献。
(2)第418-1044卷:1669-1892年
1669年,在巴尔德斯基担任传信部秘书长期间(1668-1673年),按照地理分布编排档案的方式被弃之不用,而代之以新的编排系统。该系列文献严格按照其在传信部每月例行会议讨论中的顺序加以排列,而且,在每一个归类文档的最后一页的背面都以数字加以标注,这也给查阅带来了便利。
通常,在每一份归类文档的开头,都有一份会议文件的摘要(Ristretto),接下来是传信部部长或秘书长有关会议讨论的答复。随后则是文件摘要中提到的原始文献,按照字母顺序予以排列。
3.特别会议(Congregazioni Particolari, CP)
该系列文献共分为三类:特别会议文献、中国及东印度问题特别会议文献和东仪天主教会书籍修订文献。下面,笔者将对其加以扼要介绍:
(1)特别会议文献(Congregazioni Particolari, CP)
特别会议文献总量为161卷和两卷混编文献,起至年代:1622-1864年。
传信部在针对某些特别棘手或困难问题时,会组织一个由教宗钦定的枢机主教组成的委员会,在某些时候,该委员会成员也包括神学、教会法等领域的专家,委员会被授权研究某些特别事务并在研究结束后提出一个解决方案,随后,该委员会将停止运作,因此,该委员会为一临时性质的委员会。但有些委员会则跨越的时间长达数十年甚至几百年,如“临时特别会议”(Congregatio Particularis de Statu Temporali)从1638年持续至1864年、“有关出版的特别会议”(Congregatio Particularis per la Tipografia)从1655年持续至1864年、“中国及东印度问题特别会议”(Congregatio Particularis de rebus Sinarum et Indiarum Orientalium)从1664年持续至1864年等。
1622-1668年特别会议的文献散落在前面提到的“传信部每月例行会议文件与会议记录” (Acta)、“传信部每月例行会议原始文献”(SOCG)的前417卷和特别会议(CP)的前10卷当中。上述10卷的文献内容主要包括传教区的临时状况、传信部的多语种出版社、传信部所属部分公学等。
从第11卷开始,各卷的编排更为规整,其方式与“传信部每月例行会议原始文献”(SOCG)第二系列文献的编排雷同,所不同的是,历次会议的会议文件和原始文献被并置在一起。文献按照时间序列予以编排,但有时,围绕某一特定国家的文献则被编排在一起。
在上述161卷中,与在华天主教会有关的文献集中在第20卷(Vol.20,1664-1666年)和第160卷(Vol.160,1864年)。
(2)中国及东印度问题特别委员会会议文献(Congregatio Particularis de rebus Sinarum et Indiarum Orientalium)
中国及东印度问题特别委员会自1664年开始成立,一直持续到1856年。从1665年开始,中国与印度特别委员会会议档案按照会议文件及记录,以及原始文献两个系列予以整理、保存。两个系列文献的具体分类情况如下:
a.中国与印度特别委员会会议文件及会议记录(Acta Congregationis Particularis super rebus Sinarum et Indiarum Orientalium:1665-1856)
该系列文献总量为24卷,起至年代:1665-1856年,文献缩写为Acta CP。
b.中国与印度特别委员会会议原始文献(Scritture Originali della Congregatione Particulare dell’Indie e Cina:1667-1856)
该系列文献总量为78卷加3卷混编文献,起至年代:1667-1856年,文献缩写为SCOP。
其中,中国与印度特别委员会会议文件及会议记录各卷编号即对应年代如下:
表1:中国与印度特别委员会会议文件及会议记录(Acta CP)文献列表
卷名 |
对应年代 |
卷名 |
对应年代 |
vol. 1A |
1665-1669 |
vol. 13 |
1775-1779 |
vol. 1B |
1677-1698 |
vol. 14 |
1780-1784 |
vol. 2 |
1701-1717 |
vol. 15 |
1785-1787 |
vol. 3 |
1717-1721 |
vol. 16 |
1788-1790 |
vol. 4 |
1723-1728 |
vol. 17 |
1791-1795 |
vol. 5 |
1729-1733 |
vol. 18 |
1796-1801 |
vol. 6 |
1934-1736 |
vol. 19 |
1802-1808 |
vol. 7 |
1737-1741 |
vol. 20 |
1815-1821 |
vol. 8 |
1742-1748 |
vol. 21 |
1822-1832 |
vol. 9 |
1749-1760 |
vol. 22 |
1833-1840 |
vol. 10 |
1760-1764 |
vol. 23 |
1841-1848 |
vol. 11 |
1765-1768 |
vol. 24 |
1850-1856 |
vol. 12 |
1770-1773 |
|
|
(3)东仪天主教会书籍修订委员会文献(Congregatio super Correctione Librorum Ecclesiae Orientalis, CLO)
作为一个常设性的特别委员会,东仪天主教会书籍修订委员会1719年由教宗克莱孟十一世(Clement XI)授权成立,其在传信部的管辖之下,但又享有相当的自主性。该委员会持续存在至1862年,直到传信部被分为两个部门:其中一个负责拉丁礼教会事务,另一个负责东方礼教会事务。至此,东仪天主教会书籍修订委员会被整合至“传信部东方部”。今天则成为宗座东方教会部下属的礼仪委员会。
该系列文献共合13卷,其中包括12卷档案和1卷索引。年代从1719到1862年。
4.代表大会文献(Scritture riferite nei Congressi, SC)
对于传信部来说,该系列文献的重要性较为次要,一般不在每月召开一次的大会上,而是在每周召开一次的大会上予以讨论。但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其价值和重要性又非比寻常,因为从中可以反映出传教活动的日常性。
该系列文献的容量为1451卷。按照类别通常可以分为如下三类:(一)提交每周代表大会讨论的文献(Scritture riferite nei Congressi);(二)每周代表大会期间特别提交传信部部长的文献(Scritture riferite nei Congressi dell’Em.m. Prefetto);(三)每周代表大会未进行讨论的文献(Scritture non riferite)。
从具体操作层面看,该系列文献又分作两大系列:
第一系列:来自传教区的书信,通常按照地理分布予以分类,如埃塞俄比亚、中国、大洋洲等等;
第二系列:传信部及其附属机构的内部材料。但是,该系列文献排列比较凌乱,有时候文献按类别进行整理,但又不始终一贯;而在各类别中,则按照编年顺序予以排列,但也不尽然。
与中国传教区有关的文献集中在上述第一系列当中,共包括35卷和10个混编卷,其范围包括中国及其附属国和地区,起始年代为1798-1892年。现将各卷索引简介如下:
表2:传信部每周代表大会讨论文献中涉及中国教会的档案编目[10]
卷名 |
起始年代 |
主题 |
中文翻译 |
1 |
1798-1840 |
Affari dei Martiri della Cine e dei Regni Adiacenti |
中国及其属国内与殉道有关之文献 |
1a |
1800-1802 |
- |
- |
2 |
1803-1805 |
- |
- |
3 |
1806-1811 |
- |
- |
4 |
1812-1820 |
- |
- |
5 |
1821-1824 |
- |
- |
6 |
1825-1828 |
- |
- |
7 |
1829-1833 |
- |
- |
8 |
1834-1837 |
- |
- |
9 |
1838-1840 |
- |
- |
10 |
1841-1843(2 T) |
- |
- |
11 |
1844-1846(2 T) |
- |
- |
12 |
1847-1848 |
- |
- |
13 |
1849-1850 |
- |
- |
14 |
1851-1852 |
- |
- |
15 |
1853-1854 |
- |
- |
16 |
1855-1856 |
- |
- |
17 |
1857-1858 |
- |
- |
18 |
1859-1860 |
- |
- |
19 |
1861-1862 |
- |
- |
20 |
1863-1864 |
- |
- |
21 |
1865-1866 |
- |
- |
22 |
1867-1868 |
- |
- |
23 |
1869-1870 |
- |
- |
24 |
1871-1872 |
- |
- |
25 |
1873-1874 |
- |
- |
26 |
1875-1876 |
- |
- |
27 |
1877-1879 |
- |
- |
28 |
1880-1881 |
- |
- |
29 |
1882-1884(1o semestre) |
- |
- |
30 |
1884(2o semestre)-1885 |
- |
- |
31 |
1886-1887 |
- |
- |
32 |
1888 |
- |
- |
33 |
1889 |
- |
- |
34 |
1890 |
- |
- |
35 |
1891-1892 |
- |
- |
Miscellanea 1 |
|
Documenti diversi |
混杂文件 |
Miscellanea 2 |
|
Documenti diversi |
混杂文件 |
Miscellanea 3 |
|
Documenti diversi |
混杂文件 |
Miscellanea 4 |
|
Itinerario del P. Giovanni Battista Maoletti O.F.M. |
意大利传教士、方济各会士叶崇贤行走路线 |
Miscellanea 5 |
1588年 |
Sullo stato del Giappone di P. Luigi Fois |
福瓦神父有关日本国的描述 |
Miscellanea 6 |
1860 |
Quarto anno dell’epoca Keiyo. Doc. in cinese |
Keiyo朝第四年(中文文件) |
Miscellanea 7 |
|
Scritture di Mons. Segretario da riferirsi nelle Congregazioni Particolari della Cina |
传信部秘书长在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会议上提交的书面报告 |
Miscellanea 8 |
|
Traduzione interlineare dall’indostano di Gentili dal libro Argimghita sopra il modo di fare penitenza ed il merito della medesima |
对阿尔吉梅塔(Argimghita)书中提到的外教印度人部分的逐行翻译,书中论及行忏悔的方式及其好处 |
Miscellanea 9 |
1702- |
Documenti su Ignacio Ciampe (Fabrianese, partì per la Cina nel 1702) |
有关钱泊(Ignacio Ciampe)的文献,1702年出发前往中国 |
Miscellanea 10 |
|
Cina e Regni Adiacenti, Isole Filippine, Relazioni |
中国及其附属国;菲律宾各岛;报告 |
Miscellanea 11 |
1890 |
Catechismo in lingue cinese. Traduzione letterale del doc. Rectae Rationis. Testi filosofici di Confucio in confront al Cattolicesimo |
中文《要里问答》; 文件《正当理由》的翻译;儒家哲学文本与天主教教义的比较 |
Miscellanea 12 |
|
Insegnamenti del Confucianesimo sulla famiglia in lingua cinese |
儒家哲学有关家庭的教导(中文) |
Miscellanea 13 |
1846 |
Catechismo e preghiere in lingua cinese (vol.1) |
中国《要里问答》及《祈祷手册》(第一卷) |
Miscellanea 14 |
1818 |
Compendi, Decreti e decisioni sulla Cina, Tonkino, Cocincina e Siam |
有关中国、东京、交趾、暹罗的教令、决议汇编 |
Miscellanea 15 |
|
Dizionario italiano-cinese |
《意华辞典》 |
Miscellanea 16 |
1874 |
Copia autentica di vari scritti di Matteo Ripa A |
马国贤作品真迹复制本A |
Miscellanea 17 |
1874 |
Copia autentica di vari scritti di Matteo Ripa B |
马国贤作品真迹复制本B |
Miscellanea 18 |
1874 |
Copia autentica di vari scritti di Matteo Ripa C |
马国贤作品真迹复制本C |
但是,第二系列当中也有许多文献与中国传教区有关,为清晰起见,笔者现将第二系列文献简单陈列如下:
表3:传信部及其附属机构的文献分类列表
编号 |
档案分类 |
起始年代 |
档案数量(卷) |
1 |
传信部自身历史及运作文献(Sacra Congregazione) |
1622-1892年 |
2 |
2 |
传信部历任枢机、秘书长、书记、理事人事文献(Cardinali, Segretari, Protonotari, Consultori) |
1669-1892年 |
3 |
3 |
传信部历任官员文献(Ministri) |
1623-1892年 |
11+1卷混编文献 |
4 |
传教区文献(Missioni)[11] |
1646-1892年 |
28卷+22卷混编文献 |
5 |
传教士绩效考核文献(Esami de’ Missionari)[12] |
1724-1896年 |
4 |
6 |
传教区-宗徒事业传教修会文献(Missioni-Opera Apostolica)[13] |
1859-1892年 |
1 |
7 |
传教区-传教士宣誓文献(Missioni-Giuramenti dei Missionari)[14] |
1844-1892年 |
3 |
8 |
传信部所属不动产、用品文献(Stato Temporale) |
1622-1892年 |
47卷+6卷混编文献 |
9 |
传信部多语种出版社文献(Stamperia)[15] |
1622-1892年 |
8卷+6卷混编文献 |
10 |
乌尔班公学文献(Collegio Urbano) |
1677-1892年 |
22卷+11卷混编文献 |
11 |
其他公学文献(Collegi Vari)[16] |
1424-1892年 |
66卷+12卷混编文献 |
12 |
东仪天主教会朝圣客旅文献(Ospizi) |
1632-1892年 |
10卷+1卷混编文献 |
13 |
传信部视察各传教区及所属公学文献(Visite e Collegi) |
1622-1836年 |
45 |
Miscellanea 14 |
1818 |
Compendi, Decreti e decisioni sulla Cina, Tonkino, Cocincina e Siam |
有关中国、东京、交趾、暹罗的教令、决议汇编 |
Miscellanea 15 |
|
Dizionario italiano-cinese |
《意华辞典》 |
Miscellanea 16 |
1874 |
Copia autentica di vari scritti di Matteo Ripa A |
马国贤作品真迹复制本A |
Miscellanea 17 |
1874 |
Copia autentica di vari scritti di Matteo Ripa B |
马国贤作品真迹复制本B |
Miscellanea 18 |
1874 |
Copia autentica di vari scritti di Matteo Ripa C |
马国贤作品真迹复制本 |
上述第二系列第7类“传教区-传教士宣誓文献” (Missioni-Giuramenti dei Missionari)3卷文献中,就有全体奔赴远东传教士所必须发誓遵守各个教宗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敕令时所填写的表格和签名,其价值不可谓不重要。而在第11类“其他公学文献” (Collegi Vari)中,第8-13卷共六卷是有关马国贤(Matteo Ripa)创办的圣家书院(亦称“中国公学”)的文献,详情参见表X;而第18卷的部分文献涉及到1882-1892年圣母圣心会在布鲁塞尔成立的中国公学文献(Sheutveld-Coll. Cinese di Bruxelles Congne Immacolato Cuore di Maria,1882-1892)。
表4:“代表大会文献”第二系列第11类有关中国天主教会的文献[17]
编号 |
档案名称 |
起始年代 |
中文译名 |
8 |
Cinese-S. Famiglia in Napoli |
1729-1760年 |
中国公学-拿波里圣家书院 |
9 |
Cinese-S. Famiglia in Napoli |
1761-1765年 |
中国公学-拿波里圣家书院 |
10 |
Cinese-S. Famiglia in Napoli |
1766-1778年 |
中国公学-拿波里圣家书院 |
11 |
Cinese-S. Famiglia in Napoli |
1779-1785年 |
中国公学-拿波里圣家书院 |
12 |
Cinese-S. Famiglia in Napoli |
1786-1845年 |
中国公学-拿波里圣家书院 |
13 |
Cinese-S. Famiglia in Napoli |
1846-1892年 |
中国公学-拿波里圣家书院 |
5.教宗接见文献(Udienze di Nostro Signore)
该部分文献总量为252卷,年代从1666年至1895年。
从1622-1665年间,传信部每月举行一次的会议常有教宗亲自出席,1666年之后,这一习惯便不复存在,改由传信部秘书长负责在特别的日子向教宗当面汇报会议所讨论的内容,以及对传信部部长及传信部管辖范围内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请示。1800年之前,该部分文献仅有38卷,1800-1895年间,则猛增至252卷。有关教宗针对建议、请示所做的决议则被归入“传信部会议文件与会议记录文献(Acta)”当中。[18]
6.教宗敕书与训令(Brevi e Bolle)
该部分文献总量为11卷,年代从1175年至1952年。
其内容涉及教宗针对传信部所管辖传教区内的教务行政而下达的敕书与训令,如传教区内教省的设置、代牧区的划分,主教的任命等。1952年之后,该部分文献仅提供原始文件的复印件。
7.传信部部颁指示文献(Istruzioni)
该部分文献总量为7卷,年代从1623年至1808年。
就传教史的研究角度而言,这部分文献的重要性非同寻常。内中包括传信部传达给宗座大使、主教、宗座代牧和其他传教区长上的各类训导与指示。由上述指示可了解到传信部有关传教区活动、部署和实施方法上的指导方针。但不幸的是,该批文献多有散佚和阙失。
(1)第一、二卷:包括1623-1648年的部颁指示和英格利蒙席的回忆录。
(2)第三、四、五卷:按编号1-3予以排列。
(3)第六、七卷:按编号B、C予以排列。
上述第三-七卷,时间跨度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期。而1648年至18世纪中叶逾100年间的档案不幸散佚和阙失。如1659年传信部给第一批宗座代牧陆方济(Francesco Pallu)、郎莫(Pietro Lambert de la Motte)、科托伦迪(Ignazio Cotolendi)的重要指示均全部缺失。这批档案有可能在拿破仑将传信部档案馆强行迁至巴黎途中被遗失。
1808年之后的部颁指示散见于下面提到的“书信文献”(Lettere)、“传信部每周例行会议原始文献”(SC)和“传信部每月例行会议原始文献”(SOCG)当中。[19]
8.教令文献(Decreti)
该部分文献总量为8卷,年代从1622-1675年、1719-1952年,中间有断层。
上述系列文献是传信部每月例行会议所出台的教令的转录,内中也有极个别的每周例行会议形成的教令。在前三卷为传信部首任秘书长英格利蒙席的收稿,文献上常常可以发现他所做的边注。
9.传信部书信、教令与传信部秘书处注解文献(Lettere e Decreti della Sacra Congregazione e Biglietti di Monsignor Segretario)
该部分文献总量为388卷,起始年代为1622-1892年。这部分文献中的书信涉及传信部部长,或传信部每月例行会议、特别会议和每周例行会议所形成的决议的执行情况。该系列文献对于历史研究工作较为重要,因为,这些书信以简明扼要的风格阐述了决议的内容及精神。由于是复制品,因此,这批书信不包括会议开始和结束时的一些例行性格式,而仅提供书信书写对象及日期。
由于各个时期书信的书写语言、格式、对象、编排变化较大,现在按照历史分期对其进行一番扼要的分类:
(1)1622-1629:第1卷、第9卷,为拉丁文书信;
(2)1622-1657:第2-8卷、第10-32卷,多为意大利语书信,少数为法语书信;而从1967年到1657年,不乏以其他语言书写的书信;
(3)1658-1669:第33-54卷,按照地理分布予以编排的方式被纳入书信分类当中;
(4)1670-1679年:第55-68卷,每年两卷,按类分卷:一类是传信部书信,一类是传信部秘书长的书信;
(5)1680-1720年:第69-109卷,两类书信合为一卷:一类是传信部书信,一类是传信部秘书长的书信;
(6)1721-1807年:第110-293卷,仍旧分为两类:一类是传信部书信,一类是传信部秘书长的书信;有时,某些卷特别围绕某一特别问题而编辑整理,如第125卷为“东印度:1723-1730年”(Indie Orientali 1723-1730);
(7)1808-1819年:第294-300卷,传信部书信和传信部秘书长的书信被合为一卷;
(8)1820-1892年:第301-388卷,教令也被纳入到书信文献当中,并命名为:《传信部书信及秘书长的注释》(“Lettere della Sacra Congregazione e Biglietti di Monsignor Segretario”)。[20]
通过对上述“主要文献”的详细分类及介绍,可知该系列文献总量极其庞大,约为3787卷,其中,与中国天主教会有关的档案数量至少为165卷。有关“主要文献”的分类、数量以及与中国天主教会有关的内容详见表5:
表5:1622-1892年传信部档案馆主要文献分类、数量及与中国天主教会有关的内容
编号 |
档案分类 |
档案数量 |
起始年代 |
与中国天主教会有关的档案 |
|
1 |
《传信部每月例行会议文件与会议记录》 |
345卷 |
1622-1982 |
不详 |
|
2 |
《传信部每月例行会议原始文献》 |
1044卷 |
1622-1892 |
第192卷、193卷、237卷(合计三卷) |
|
3 |
《特别会议文献》 |
3.1《特别会议文献》 |
161卷加两卷混编本 |
1622-1864 |
第20卷 (1664-1666)、第160卷 (1864)(合计两卷) |
3.2《中国及东印度问题特别委员会会议文献》 |
中国与印度特别委员会会议文件及会议记录 (24卷) |
1665-1856 |
24卷(Vol. 1A-vol.24) (1665-1856) |
||
中国与印度特别委员会会议原始文献(78卷+3卷混编复制本) |
1667-1856 |
78卷+3卷混本(1667-1856) |
|||
3.3《东仪天主教会书籍修订委员会文献》 |
13卷 |
1719-1862 |
- |
||
4 |
《每周代表大会文献》 |
1451卷 |
1622-1892 |
35卷+10卷混编本(1798-1892)、有关“传教士宣誓”的3卷文献、有关“圣家书院”的6卷文献、有关圣母圣心会布鲁塞尔“中国公学”的1卷(合计55卷) |
|
5 |
《教宗接见文献》 |
252卷 |
1666-1895 |
不详 |
|
6 |
《教宗敕令与任命书》 |
11卷 |
1175-1952 |
不详 |
|
7 |
《传信部部颁指示文献》 |
7卷 |
1623-1808 |
不详 |
|
8 |
《教令文献》 |
8卷 |
1622-1675、17191952 |
不详 |
|
9 |
《传信部书信、教令与传信部秘书处注解文献》 |
388卷 |
1622-1892 |
不详 |
(二)次要文献(Fondi Minori)
需要指出的是,“次要文献”的含义并非是指其历史研究价值,而是说其包含的数量不如“主要文献”那么庞大和成规模。次要文献共包含如下10类,下面,笔者将简要对其加以描述:
1.修会会规修订委员会会议文件(Atti della Commissione per la revisione delle Regole)文献
该系列文献共含24卷,起至年代:1887-1908年。1887年,传信部成立了“修会会规修订委员会”,由一位枢机主教担任主席,其工作目标是对传信部所属各修会会规进行修订。1908年宗座宪法Sapienti consilio颁布之后,该委员会即行停止运作,但在1933年之后重新成立。
2.教区会议文献(Sinodi Diocesani:N0 1-142)
该系列文献共包括19卷和两卷混编文献,为19世纪初至20世纪最初十年传信部所管辖的传教区内召开的主教会议的文献集成。值得关注的是,1908年教宗颁布宪谕《明智的建议》(Sapienti consilio)之后,有些国家不再被列入传信部管辖范围之内,而该部分文献则许多与上述国家有关的档案。两卷混合文献因为事关1803年于中国四川召开的四川主教会议,因此激发起不少历史学家的浓厚兴趣。
混合卷一:1803年四川会议的审核,1822年的批准(Esame del Sinodo Sutcinese celebrato nel 1803, approvato nel 1822);
混合卷二:1803年四川主教会议(Sinodo del Sutchuen 1803)
3.相关资料(Informazioni: 1696-c.1730)
该系列文献共包括17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可能来自罗马耶稣会档案馆,为一些报告边注的整理集合。共14卷,其中12卷有关中国传教区,时间跨度为1696-1713年;文献卷目编号为:118卷、120卷、134卷、156卷、157卷、158卷、162卷、163卷、164卷、165卷、166卷、167卷。另外两卷为第135、136卷。第135卷名为《1701年越南、暹罗等地传教区资料》(Informationum liber pro Missione Aethiopiae, Tunchini, Cocincinae et Siamesi, colletus anno 1701);第136卷名为《多个传教区的相关资料》(Informationum liber Pro Missionibus diversis. Collectus anno 1701)。第二部分包括3卷,内容为有关传信部在18世纪初期的某些临时信息和记录,文献题名为:《传信部相关信息》(Informationes pro S. Congregatione de Propaganda Fide)。
4.维也纳文献(Fondo di Vienna)
该部分文献为当年法国政府归还传信部档案时被转运到维也纳的部分文献。容量为74卷。1925年,在奥地利驻梵蒂冈前大使、历史学家冯巴斯托(Von Pastor)的努力下,这部分文献被成功地归还给传信部。该部分文献内容涉及“传信部每月例行会议原始文献”(Scritture Originali riferite nelle Congregazioni Generali)、“代表大会文献”(Scritture riferite nei Congressi)和“传信部部颁法令”(Decreti),但是,由于该部分文献被归还时,上述同名文献已编目就序,因此,这部分文献遂被单独归类,并被冠以“维也纳文献”的名称。
表6:“维也纳文献”的分类、数量及时间跨度
文献分类 |
文献名称 |
卷数 |
时间跨度 |
第一类 |
“传信部每月例行会议原始文献” |
第1-20卷 |
1657-1668年 |
第二类 |
“传信部特别会议文献原始文献” |
第21-24卷 |
1678-1696年 |
第三类 |
“代表大会文献” |
第25-38卷 |
1741-1790年 |
第四类 |
“传信部部颁法令” |
第39-50卷 |
1626-1797年 |
第五类 |
“传教法令集成”(Collectio Decretorum de sacris Missionibus) |
第51-55卷 |
1622-1742年 |
第六类 |
“圣部不同会议的疑虑和解决方案:”(Dubia et resolutions diversarum Congregationum:Officij, Concilij et Rituum) |
第56-61卷 |
1668-1807年 |
第七类 |
“宗座敕书登记”(Registri dei Brevi) |
第62-70卷 |
1701-1809年 |
第八类 |
杂编 |
第71-74卷 |
1566-1809年 |
上述文献中,与在华天主教会有关的文献集中在第21卷和第72卷。其中,第21卷名为:“1678-1679年中国文献”(Cina.1678-1679);第72卷名为“混合卷:爱尔兰和中国”(Mischellanea. Iralanda e Cina),具体年代不详。
5.混编文献(Miscellanee)
该部分文献来源多样,缺少内在联系,但容量巨大,难以分类。其中包括传信部多个会议的草案记录;各种内容和格式的报告;大量的书面材料,要么是由于缺乏保存在档案馆的价值,要么因无法确定其分类和归属而被放置在一起;私人性质的读书笔记;日记以及游记等。该部分文献共分为三类,多种类混编文献(Miscellanee Varie),共51卷;一般性混编文献(Miscellanee Generali),共35卷,个别混编文献(Miscellanee Diverse),共35卷。上述三类文献合计121卷。
表7:“混编文献”的分类及时间跨度
文献分类 |
文献名称 |
卷数 |
时间跨度 |
第一类 |
多种类混编文献 |
第I-LI卷 |
1531-1892年 |
第二类 |
一般性混编文献 |
第III-XXXV卷 |
1657-1668年 |
第三类 |
个别混编文献 |
第1-35卷 |
1657-1668年 |
上述文献中,与在华天主教会有关的文献,在“多种类混编文献”中,集中在第XX卷和第XXIII卷;第XX卷的部分内容涉及中国天主教会,名为“1843年及以后数年传信部特别会议对于中国传教区的疑虑”(<Dubbi> of the Congregazione Particolare della Cina of the years 1843 and later ”;第XXIII卷名为“中国礼仪之争及马拉巴礼问题”(Riti Cinesi e Malabarici)。[21]
6.斯皮卡文献(Fondo Spiga)
该部分文献共有86卷,时间跨度为1686-1728年。其内容主要涉及斯泰法尼(Agostino Steffani)主教的著作和书信,后者曾担任斯皮卡领衔主教,并于1705年-1782年间担任上、下萨科逊代牧区的宗座代牧。对于研究德国教会历史的学者而言,该部分文献具有相当的价值。
7.孔萨维文献(Fondo Consalvi)
孔萨维枢机曾于1757年至1824年担任教廷国务卿,后于1824年担任传信部部长,该部分文献即孔萨维枢机生前保存的私人文献,内容涉及孔萨维家族的历史、孔萨维个人的阅读活动及在罗马教廷任职期间的相关文献。该部分文献容量为37卷,其中第37卷为文献索引。[22]
8.传教士个人资料登记册(Regestum Facultatum)
该部分文献容量为19卷,时间跨度从1670-1895年,内容为有关传信部或圣职部下属的普通或特别传教士个人资料登记册的索引。其中部分索引以字母顺序排列,部分索引以编年体的方式予以排列。
9.指示、通报及法令集(Collezione d’Istruzioni, Circolari e Decrete a stampa)
该部分文献容量为3卷,时间跨度为17世纪中叶至1903年,内容为传信部所颁发的指示、通报及法令复印件。其编排顺序既非按照编年顺序,也非按照页码顺序,而是按照编号顺序。
10.传信部远东教务代办处档案(L’Archivio della Procura della Congragazione nell’Estremo Oriente)
该部分文献主要内容涉及传信部远东教务代办档案,截至目前,尚不为外界所熟悉。以前,很多人以为这部分文献已丢失或毁于火灾,事实上,在第一任驻华宗座代表刚恒毅总主教(Celso Costantini)的努力下,加之时传信部部长王老松枢机(Van Rossum)的亲自指示,这部分文献在20世纪20年代被及时地转移到罗马传信部档案馆。这些档案包括360位左右在中国及其周边国家进行传教活动的外国传教士、大量本土神职的亲笔书信,以及传信部发出的信件,远东教务代办(Procurator)的会议笔录、与多位教廷大使、主教、法国多个修会总会长、那不勒斯“中国公学”校长等人的通信。根据这些信件和汇报,远东教务代办为传信部撰写每年一度的《年度报告》(Memorie)。这批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及其周边国家的历史可谓价值不菲。
1705年,教皇使节铎罗(Patriarch Charles Thomas Maillard de Tournon)根据传信部的指示在广州设立了在华传教代办处。起初,在华教务代办的职责主要为行政管理和经济事务,即对在华代办处的教产和传信部的教产进行管理,此外,他还要确保罗马对于传教区的资金支持及传信部和传教区之间的通信畅通无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华教务代办的职责和权限得以不断扩大,并成为传信部在整个远东传教区深受信赖的代表。他还常常负责把教皇的敕令和礼物转交给中国的皇帝,此外,代办还受托管理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圣家族公学(Collegio della Sacra Famiglia)学习的中国修生们。在19世纪,在华教务代办在负有筹备和召开中国传教区主教大会的使命,但是,由于当时大部分宗座代牧认为时机不成熟而事实上功亏一篑。
不过,作为传信部在中国传教区的合法代表,在华教务代办常常不可避免地卷入传信部和享有在华保教权地位的葡萄牙王国之间旷日持久的争讼当中。此外,他还常常因中华帝国对传教活动进行迫害而遭受牵连。这也是为什么在华教务代办公署常常不得不从广州迁到澳门,或从澳门再迁回广州,或者被迁往香港。1841年之后,在华教务代办公署曾短期和香港监牧区及日后的香港代牧区公署合署办公。1922年驻华宗座代表的正式派遣,以及1923年在华教务代办的去世,导致这一历时长久的“在华教务代办”寿终正寝,其职务为驻华宗座代表所正式取代。在历时,总共有20位在华教务代办、在华教务副代办和在华教务临时代办(Procuratore ad interim)。
截至目前,“传信部远东教务代办处档案”共整理出47卷。但是,由于其中大部分档案保存不善,导致毁损严重,因此基本上无法进行查阅。[23]
表8:传信部远东教务代办处档案文献列表[24]
卷名 |
文献原始标题 |
文献标题中文译名 |
vol.I |
Letter(Cina) |
书信(中国) |
vol.II |
Letter (Paesi adiacenti) |
书信(中国周边属国) |
vol.III |
Corrispondenza con l’Opera della Propaganda della Fide a Lione ed a Parigi, e con la Santa Infanzia |
与里昂、巴黎的“信仰传播事业会”及“圣婴会”的通信 |
vol.IV |
Lettere e documenti in lingua cinese |
中文书信及文件 |
vol.V |
Miscellanee |
混杂文献 |
vol.VI |
Lettere della SCPF al Procurator |
传信部给远东教务代办的公函 |
vol.VII |
Lettere del Procuratore Feliziani alla SCPF(copie) e ad altri |
远东教务代办费利齐亚尼给传信部,及给其他人的书信 |
vol.VIII |
Conti dell’Amministrazione della Procura (copie) |
远东教务代办处的行政管理帐目(复制件) |
vol.IX |
Letter (Cina) |
书信(中国) |
vol.X |
Letter (Cina) |
书信(中国) |
vol.XI |
Conti dell’Amministrazione della Procura (copie) |
远东教务代办处的行政管理帐目(复制件) |
vol.XII |
Letter (Cina) |
书信(中国) |
vol.XIII |
Letter (Paesi adiacenti) |
书信(中国周边属国) |
vol.XIV |
Letter (Cina) |
书信(中国) |
vol.XV |
Letter (Cina) |
书信(中国) |
vol.XVI |
Letter (Cina) |
书信(中国) |
vol.XVII |
Letter (Cina) |
书信(中国) |
vol.XVIII |
Letter (Cina) |
书信(中国) |
vol.XIX |
Letter (Cina) |
书信(中国) |
vol.XX |
Letter (Paesi adiacenti) |
书信(中国周边属国) |
vol.XXI |
Letter (Cina) |
书信(中国) |
vol.XXII |
Letter di sacerdoti e fedeli cinesi |
中国司铎及信徒书信 |
vol.XXIII |
Letter di sacerdoti cinesi |
中国司铎书信 |
vol.XXIV |
Letter(Cina) |
书信(中国) |
vol.XXV |
Letter di sacerdoti cinesi |
中国司铎书信 |
vol.XXVI |
Letter(Cina) |
书信(中国) |
vol.XXVII |
Letter(Cina) |
书信(中国) |
vol.XXVIII |
Letter(Paesi adiacenti) |
书信(中国周边属国) |
vol.XXIX |
Letter(Cina) |
书信(中国) |
vol.XXX |
Letter(Cina) |
书信(中国) |
vol.XXXI |
Letter(Paesi adiacenti) |
书信(中国周边属国) |
vol.XXXII |
Letter di Nunzi Apostolici, Agenti della SCPF, ecc. |
宗座公使、传信部代理人等的书信 |
vol.XXXIII |
Letter di Nunzi Apostolici, Agenti, ecc. |
宗座公使、传信部代理人等的书信 |
vol.XXXIV |
Letter di Nunzi Apostolici, Agenti, ecc. |
宗座公使、传信部代理人等的书信 |
vol.XXXV |
Letter di Nunzi Apostolici, Agenti, ecc. |
|
vol.XXXVI |
Corrispondenza con il Collegio della S. Famiglia a Napoli |
与圣家书院的往来信函 |
vol.XXXVII |
Letter della SCPF al Procuratore |
传信部给远东教务代办的公函 |
Vol.XXXVIII |
Minute letter. Lettere di Umpierres e Joset |
书信草稿;Umpierres 和Joset的书信 |
vol.XXXIX |
Lettere varie |
各类书信 |
vol.XL |
Statistiche e Cataloghi 1749-1873 |
1749-1873年的教务统计及目录 |
vol.XLI |
Registro lettere del Procuratore |
远东教务代办的书信归档 |
vol.XLII |
Registro lettere del Procuratore |
远东教务代办的书信归档 |
vol.XLIII |
Registro lettere del Procuratore |
远东教务代办的书信归档 |
vol.XLIV |
Conti. Sussidi. Varie |
帐务;补贴;其他各类事项 |
vol.XLV |
Relazioni: Persecuzione;Atti di Martiri |
报告:迫害;殉道 |
vol.XLVI |
<Memorie> del Procuratore (copie) |
教务代办的《回忆录》(复制品) |
vol.XLVII |
Lettere diverse, singolari |
个别书信 |
通过对上述“次要文献”分类考察,可知该系列文献的总量仍很庞大,共计449卷,而且价值不容小觑。其中有关中国天主教会的文献保守估计为63卷。其主要分类、数量以及与中国天主教会有关的内容参见表9所示:
表9:1622-1892年传信部档案馆“次要文献”分类、数量及与中国天主教会有关的内容列表
编号 |
档案分类 |
档案数量 |
起始年代 |
与中国天主教会有关的档案 |
1 |
《修会会规修订委员会会议文件》 |
24卷 |
1887-1908年 |
- |
2 |
《教区会议文献》 |
19卷和两卷混编文献 |
19世纪初至1910年 |
混合卷一、混合卷二(共计两卷) |
3 |
《相关资料》 |
17卷 |
1696-约1730年 |
第118卷、120卷、134卷、156卷、157卷、158卷、162卷、163卷、164卷、165卷、166卷、167卷(共计12卷) |
4 |
《维也纳文献》 |
74卷 |
1566-1809年 |
第21卷、第72卷(共计两卷) |
5 |
混编文献 |
121卷 |
1531-1892年 |
第XX卷、第XXIII卷(共计两卷) |
6 |
斯皮卡文献 |
86卷 |
1686-1728年 |
- |
7 |
孔萨维文献 |
37卷 |
1757-1824年 |
- |
8 |
传教士个人资料登记册 |
19卷 |
1670-1895年 |
- |
9 |
指示、通报及法令集 |
3卷 |
17世纪中叶至1903年 |
- |
10 |
《传信部远东教务代办处档案》 |
47卷 |
1705-1923年 |
47卷 |
三、1893-1938年传信部档案馆新编索引中有关中国天主教会的档案收藏情况
随着新的编码系统(登记号码和数字编码)[25]被引入,1893年之后的档案已不再按照此前的方法进行分类和编目。这一新的文献编码系统被认为能够更好地应对传信部极速扩展的事务和行政、传教组织工作的现代需要。[26]
新的档案索引按照年代顺序逐年编排。1893-1938年间有关在华天主教会的新编档案索引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893年到1922年,第二个阶段从1923年到1938年。其划分的根据乃是自1923年起,在原有的各编(Rubriche)之下再细分出亚编(Sottorubirche),从而对日益增多的档案文献以向下延伸的方式进行进一步分类。
必须注意的是,1893-1908年的档案登记号码(Protocollo)遵循同一登记序列;而从1909年之后,登记号码则按照阿拉伯数字每年度更新一次。在新的编码系统中,所有的档案按照同一个话题或事务被归类到同一个编码数字(Rubrica),而在1622-1892年的编码系统中,文献是按类予以整理的。
1893年以后的文献还按照编码序列分为不同的卷,这些卷被冠以“新编系列(Nuova Serie)”的名称,旨在和1893年之前的文献予以区别。第一卷包括第1-5编(Rubriche 1-5),第二、三卷对应第5编的接续部分,第四卷则对应第6编,这样,1893-1903年的文献共计265卷。[27]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情况下,同主题文献,有时会持续数年,则新登记的档案会接续上一年度的页码继续被归类。
在新编档案索引当中,一般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查阅要素:1、编码数字;2、文献作者;3、内容概括;4、登记号码;5、页码范围等。
1893-1922年新编索引当中,涉及中国教会的索引集中在第130编(Rubrica N.130),卷数为1-7卷不等,其中,除1922年档案陡增至7卷外,其余多为1-3卷,各年度档案数量从178页到5479页不等,这部分档案数量虽与1923-1938年间的档案数量不可同日而语,但其总数也多达27324页,合48卷,档案索引数量为503页。而1923-1938年涉及中国教会的索引集中在第21-33编(Rubrica N.21-33)。其中,1923-1925年的档案包括第804卷-第818卷,容量为14-15卷左右,其中,1925年缺第806卷,而第805卷往往被拆分为两个子卷,即第805a卷和第805b卷,但上述3个年度中,往往不是缺少805a就是缺少805b,这与前述各卷下相应的档案主题编排有关。1926-1928年,第21-23编的索引对应的新编各卷为第889-913卷,共计14-15卷;其中,1926年缺第900卷,1927年缺第900b卷,1928年缺第900a卷。1929-1931,第21-23编的索引对应的卷数为1000-1024/1025卷,共计23-24卷,各年新编卷均阙失第1001(N.S.Vol.1001)、1002卷(N.S.Vol.1002)。1932-1934年,第21-23编的索引对应的卷数为第1129-1151卷,共计22卷;其中,1934年新编各卷缺少第1130卷(N.S.Vol.1130)。1935-1937年,第21-23编的索引对应的卷数为第1258-1280卷(N.S.Vol.1258-1280),各年新编各卷均缺少第1259(N.S.Vol.1259),共计22-23卷不等。1938年,第21-23编的索引对应的卷数为第1394-1409卷,新编各卷缺少第1395卷(N.S.Vol.1395),共计15卷。1923-1938年间,新编档案索引中有关中国天主教会的档案当中,第21-23编的索引对应的卷数数目每三年会发生一次变化,显示上述年度当中,天主教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教事务的快速发展。
根据笔者个人的爬梳和统计,1923-1938年间,在华天主教会的档案总量为206297页,合计308卷,索引数量为1314页。结合前面提及的1893-1922年档案及索引数量统计,可知1893-1938年新编档案中有关在华天主教会的档案总数为233621页,合计356卷,索引总数为1817页。
在1923-1938年的新编档案中,第21-33编所对应的档案分类和内容简列如下。
第21编(Rubrica 21)为整中国传教区的宗座代表报告和一般教务情况;
第22编-33编为中国传教区下辖各传教大区的档案编目,其各编对应的传教地理区域参见表X。
值得一提的是,满洲里的教务档案索引被编入中国传教区名下的第24编,第1264、1264b、1265卷当中。
第37编为台湾(Formosa)传教区和日本所属各岛屿档案,自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之后,有关台湾传教区事务的档案便不再被归入中国传教区的档案收集范围。
表10:1923-1938年新编系列文献中有关中国传教区的名称及其所辖范围列表(第22编-33编)[28]:
档案编号 |
对应传教区域名称 |
所辖代牧区、监牧区名称 |
第22编 (Rubrica n.22) |
HOPEH (河北) |
1.Ce-li(直隶) 2.Pekino(北京) 3.Sienhsien(献县) 4.Chengting(正定) 5.Yungping(永平) 6.Paoting(保定) 7.Tientsin(天津) 8.Ankuo(安国) 9.Suanhwa e Disc. Del Sinore(宣化) 10.Chaohsien(赵县) 11.Yihsien(易县) 12.Yuengnien(永宁) 13.Shunteh D.(邢台) 14.Taming D.(大名) 15.Kinghsien D.(景县) |
Rubrica 23 |
Kansu (甘肃) |
1.Affari comuni(一般教务) 2.Lanchow A.D.(兰州) 3.Tsinchow D.(天水) 4.Pingliang D.(平凉) 5.Sinkiang P.A.(新疆) 6.Sining(西宁) |
Rubrica 24 |
Manciuria (满洲里) |
1.Affari comuni 2.Ningsia(宁夏) 3.Suiyuan(绥远) 4.Siwantse(西湾子) 5.Urga(乌尔加) 6.Jehol(热和) 7.Mukden(盛京) 8.Kirin(吉林) 9.Tsitsikar(齐齐哈尔) 10.Yenki(延吉) 11.Kiamusze(佳木斯) 12.Tsining(集宁) 13.Szepingkai(四平) 14.Chihfeng(赤峰) 15.Fushun(抚顺) 16.Lintung(林东) 17.Ying-Kow(营口) |
Rubrica 25 |
Scensi e Sciansi (陕西和山西) |
1.Affari comuni 2.Yenan(延安) 3.Sian(西安) 4.Hanchung(汉中) 5.Taiyuean[29](太原) 6.Tatung(大同) 7.Luan(潞安) 8.Fenyang(汾阳) 9.Shohchow(肃州) 10.Hingan(兴安) 11.Yutze(榆次) 12.Sanyuan(三原) 13.Tungchow(同州) 14.Hungtung(洪洞) 15.Chouchih(周至) 16.Pengsiang(凤翔) 17.Kiangkow o Kiangchow(绛州) |
Rubrica 26 |
Scianton (山东) |
1.Affari comuni 2.Tsinan(济南) 3.Chefoo(芝罘) 4.Yenchow(兖州) 5.Tsingtao(青岛) 6.Chowtsun (周村) 7.Lintsing(临清) 8.Idushien(益都) 9.Weihaiwei(威海卫) 10.Yangku(阳谷) 11.Tsaochow(曹州) 12.Ichow(沂州) |
27 |
Honan e Kiangnan (河南和江南) |
1.Affari comuni 2.Weihwei(卫威) 3.Chengchow(郑州) 4.Kaifeng(开封) 5.Nanyang(南阳) 6.Nanking(南京) 7.Wuhu(芜湖) 8.Haimen(海门) 9.Sinyang(信阳) 10.Kweiteh(归德) 11.Anking(安庆) 12.Pengpu(蚌埠) 13.Loyang(洛阳) 14.Suchow(苏州) 15.Chumatien(驻马店) 16.Shanghai(上海) 17.Sinsiang(新乡) 18.Tunki(屯溪) 19.Soochow(苏州) 20.Haichow(海州) 21.Yangchow(扬州) |
28 |
Kiamsi e Cekiam (江西和浙江) |
1.Affari comuni 2.Nanchang(南昌) 3.Yukiang(余江) 4.Kian(吉安) 5.Kanchow(赣州) 6.Ningpo(宁波) 7.Hangchow(杭州) 8.Taichow(台州) 9.Lishui –Chuchow(滁州) 10.Nancheng (Kienchang)(南昌) 11.Yungkia(永嘉) |
29 |
Hupe e Hunan (湖北和湖南) |
1.Affari comuni 2.Hankow(汉口) 3.Laohokow(老河口) 4.Ichang(宜昌) 5.Changsha(长沙) 6.Changteh(常德) 7.Hanyang(汉阳) 8.Wuchang(武昌) 9.Puchi(蒲圻) 10.Yanling /Shenchow(延陵) 11.Yungchow(永州) 12.Kichow /Hwangchow(蕲州) 13.Hengchow(衡州) 14.Yuchow(岳州) 15.Lichow(澧州) 16.Siangyang(襄阳) 17.Shasi(沙市) 18.Suihsien(随县) 19.Siangtan(湘潭) 20.Paoking(保庆) 21.Shinan(施南) |
30 |
Seciuen e Kuiceu (四川和贵州) |
1.Affari comuni 2.Chengtu(成都) 3.Chungking(重庆) 4.Suifu(叙府) 5.Ningyuan(宁远) 6.Kweiyang(贵阳) 7.Lanlung(安龙) 8.Shungking(顺庆) 9.Wanhsien (万县) 10.Yachow /Kiating(雅州) 11.Shihtsien(石阡) |
31 |
Yunan e Thibet (云南和西藏) |
1.Affari comuni 2.Kunming (Yunnan)(昆明) 3.Kangting (Tatsienlu)(康定) 4.Tali(大理) 5.Chaotung(昭通) |
32 |
Fokien (福建) |
1.Affari comuni 2.Foochow(福州) 3.Amoy(厦门) 4.Funing(福宁) 5.Tingchow(汀州) 6.Shaowu(邵武) 7.Kienow /Kienning(建瓯/建宁) |
33 |
Kuangtong e Kuansi (广东、广西) |
1.Affari comuni 2.Canton (广州) 3.Swatow(汕头) 4.Hong Kong(香港) 5.Shiuchow (韶州) 6.Pakhoi(北海) 7.Nanning(南宁) 8.Kong Moon(江门) 9.Kaying(嘉应) 10.Hainan (海南) 11.Wuchow(梧州) 12.Kweilin(桂林) |
表11:1893-1938年万民福传部(原传信部)历史档案馆已分类整理之新档案索引中有关中国天主教会档案索引钩沉一览表:
年代 |
索引卷册数量 |
涉及中国教会的索引(函数) |
涉及中国教会的索引(卷数) |
索引数量及具体页码 |
对应档案数量及具体页码 |
1893 |
共一集二册(1,I&II) |
1编:第130编(Rubrica N. 130) |
1卷:第26卷(N.S. vol.26) |
共5页(pp. 339-343) |
共272页(pp. 104-375) |
1894 |
共一集一册(2) |
同上 |
1卷:第49卷(N.S. vol.49) |
共5页(pp. 391-395) |
共178页(pp. 138-355) |
1895 |
共一集一册(3) |
同上 |
1卷:第72卷(N.S. vol.72) |
11页(pp. 363-373) |
共731页(pp. 199-929) |
1896 |
共一集一册(4) |
同上 |
1卷:第96卷(N.S. vol.96) |
7页(pp. 374-380) |
共405页(pp. 112-516) |
1897 |
共一集一册(5) |
同上 |
1卷:第117卷(N.S. vol.117) |
8页(pp.377-384) |
共339页(pp. 470-808) |
1898 |
共半集一册(6,I)[30] |
同上 |
1卷:第144卷(N.S. vol.144) |
9页(pp. 392-400) |
共645页(pp.2-646) |
1899 |
共半集一册(6,II) |
同上 |
1卷:第167卷(N.S. vol.167) |
10页(pp. 828-837) |
共578页(pp.39-616) |
1900 |
共半集一册(7,I) |
同上 |
2卷:第192、193卷(N.S. vol.192,193) |
10页(pp. 386-402) |
共1123 页 |
第192卷:801页(pp. 130-930) |
|||||
第193卷:322页(pp.2-323) |
|||||
1901 |
共半集一册(7,II) |
同上 |
1卷:第213卷(N.S.vol. 213) |
6页(pp. 814-819) |
共400页(pp. 650-1049) |
1902 |
共半集一册(8,I) |
同上 |
1卷:第237卷(N.S. vol.237) |
10页(pp. 373-382) |
共508页(pp.2-509) |
1903
|
共半集一册(8,II) |
同上 |
2卷:第261卷、262卷(N.S.vol. 261& 262) |
21页(pp. 805-825) |
共 1170页 |
第261卷:512页(pp. 502-1013) |
|||||
第262卷:658页(pp.2-659) |
|||||
1904 |
共一集一册(9) |
同上 |
1卷:第293卷(N.S. vol.293) |
8页(pp. 486-493) |
共410页(pp.1-410) |
1905 |
共半集一册(10,I) |
同上 |
1卷:第327卷(N.S. vol.327) |
11页(pp. 455-465) |
共542页(pp. 264-805) |
1906 |
共半集一册(10,II) |
同上 |
1卷:第358卷(N.S. vol.358) |
14页(pp.391-404) |
共538页(pp.154-691) |
1907 |
共一集一册(11) |
同上 |
2卷:第404卷、405卷 (N.S. vol. 404&405) |
22页(pp. 448-469) |
共973页 |
第404卷:416页(pp. 262-677) |
|||||
第405卷:557页(pp.1-557) |
|||||
1908 |
共一集二册(12,I&II) |
同上 |
1卷:第453卷(N.S. vol. 453) |
27页(pp. 748-774) |
共1015页(pp.1-1015) |
1909 |
共一集一册(13) |
同上 |
1卷:第477卷(N.S. vol. 477) |
7页(pp. 202-208) |
共304页(pp. 105-408) |
1910 |
共一集一册(14) |
同上 |
2卷:第489卷、490卷(N.S. vol. 489&490) |
16页(pp. 189-204) |
共826页 |
第489卷:614页(pp. 193-806) |
|||||
第404卷:212页(pp.1-212) |
|||||
1911 |
共一集一册(15) |
同上 |
1卷:第503卷(N.S. vol. 503) |
13页(pp. 209-221) |
共503页(pp. 178-784) |
1912 |
共一集一册(16) |
同上 |
2卷:第518卷、519卷 (N.S. vol. 518&519) |
21页(pp. 254-274) |
共1199页 |
第518卷:589页(pp. 85-673) |
|||||
第489卷:610页(pp.1-610) |
|||||
1913 |
共一集一册(17) |
同上 |
1卷:第534卷(N.S. vol. 534) |
10页(pp. 211-220) |
共385页(pp.1-385) |
1914 |
共一集一册(18) |
同上 |
1卷:第547卷(N.S. vol. 547) |
10页(pp. 180-189) |
共471页(pp.1-471) |
1915 |
共一集一册(19) |
同上 |
2卷:第563卷、564卷(N.S. vol. 563&564) |
11页(pp. 137-147) |
共775页 |
第563卷:617页(pp.1-617) |
|||||
第564卷:158页(pp.1-158) |
|||||
1916 |
共一集一册(20) |
同上 |
2卷:第578卷、579卷(N.S. vol. 578&579) |
18页(pp. 177-194) |
共939页 |
第578卷:613页(pp.2-614) |
|||||
第579卷:326页(pp.1-326) |
|||||
1917 |
共一集一册(21) |
同上 |
1卷:第594卷(N.S. vol. 594) |
10页(pp. 170-179) |
共608页(pp. 106-713) |
1918 |
共一集一册(22) |
同上 |
1卷:第610卷(N.S. vol. 610) |
10页(pp. 160-170) |
共626页(pp.2-627) |
1919 |
共一集一册(23) |
同上 |
2卷:第632卷、633卷(N.S. vol. 632&633) |
17页(pp. 252-268) |
共1068页 |
第632卷:525页(pp.2-526) |
|||||
第633卷:561页(pp.1-561) |
|||||
1920 |
共一集二册(24,I&II) |
同上 |
3卷:第663卷、664卷、665卷(N.S. vol.663,664&665) |
41页(pp. 279-319) |
共2040页 |
第663卷:664页(pp.2-665) |
|||||
第664卷:695页(pp.2-696) |
|||||
第632卷:681页(pp.2-682) |
|||||
1921
|
共一集二册(25,I&II) |
同上 |
3卷:第698卷、699卷、700卷(N.S. vol.698,699&700) |
32页(pp. 282-313) |
共2274页 |
第698卷:472页(pp.2-473) |
|||||
第699卷:1115页(pp. 2-1116) |
|||||
第700卷:687页(pp.2-688) |
|||||
1922 |
共一集四册(26,I,II,III,IV) |
同上 |
7卷:第760-766卷(N.S. Vol. 760-766) |
103页(pp. 547-649) |
共5479页 |
第760卷:704页(pp. 237-940) |
|||||
第761卷:757页(pp.1-757) |
|||||
第762卷:845页(pp.2-846) |
|||||
第763卷:730页(pp. 32-761) |
|||||
第764卷:849页(pp.2-850) |
|||||
第765卷:831页(pp.2-832) |
|||||
第766卷:763页(pp.2-764) |
|||||
1923 |
共一集两册(27,I&II) |
13编Rubrica n.21-n.33 |
15卷:第804-818卷:(N.S. Vol. 804-817) |
75页(pp. 90-164) |
共 8581 页 |
第804卷:146页(pp. 774-919) |
|||||
第805a卷:606页(pp.3-608) |
|||||
第806卷:382 页(pp.3-384) |
|||||
第807卷: 161页(pp. 342-502) |
|||||
第808卷:714 页(pp.3-716) |
|||||
第809卷:847 页(pp.3-849) |
|||||
第810a卷: 460页(pp. 3-462) |
|||||
第810b卷:133 页(pp.3-135) |
|||||
第811a卷:536 页(pp.3-538) |
|||||
第811b卷:436 页(pp.3-488) |
|||||
第812卷:847 页(pp.3-849) |
|||||
第813卷:页(pp.3-852) |
|||||
第814卷:887 页(pp.3-889) |
|||||
第815卷:763 页(pp.3-765) |
|||||
第816卷:893 页(pp.3-895) |
|||||
第817卷: 589页(pp.3-591) |
|||||
第818卷:181 页(pp.3-183) |
|||||
1924 |
共一集二册(28,I,II) |
13编Rubrica n. 21-n.33 |
15卷:第804-818卷(N.S. Vol. 804-818) |
68页(pp. 84-151) |
共 10182页 |
第804卷:37页(pp. 722-758) |
|||||
第805a卷:255页(pp. 611-865) |
|||||
第806卷:745页(pp. 388-1136) |
|||||
第807卷:349页(pp. 353-701) |
|||||
第808卷:814页(pp. 61-874) |
|||||
第809卷:795页(pp. 105-899) |
|||||
第810a卷:358页(pp. 162-519) |
|||||
第810b卷:818页(pp. 138-218) |
|||||
第811a卷:487页(pp. 71-557) |
|||||
第811b卷:464页(pp. 38-501) |
|||||
第812卷:854页(pp. 76-929) |
|||||
第813卷:851页(pp. 43-893) |
|||||
第814卷:661页(pp. 279-939) |
|||||
第815卷:797页(pp. 48-844) |
|||||
第816卷:924页(pp. 78-1001) |
|||||
第817卷:712页(pp. 12-723) |
|||||
第818卷:261页(pp. 40-300) |
|||||
1925 |
共一集二册(29,I,II);第29集第一册(29,I) |
13编:第21-33编(Rubrica n.21-n.33) |
14卷:第804-818卷(N.S. Vol. 804-818)[31] |
70页(pp. 84-153) |
共9567页 |
第804卷:35页(pp. 761-795) |
|||||
第805b卷: 676页(pp. 2-677) |
|||||
第807卷: 818页(pp.3-820) |
|||||
第808卷: 800页(pp. 110-909) |
|||||
第809卷: 752页(pp. 201-952) |
|||||
第810a卷: 292页(pp. 254-545) |
|||||
第810b卷:418 页(pp. 221-638) |
|||||
第811a卷: 366页(pp. 118-583) |
|||||
第811b卷: 508页(pp. 96-603) |
|||||
第812卷: 905页(pp. 168-1072) |
|||||
第813卷: 792页(pp. 109-901) |
|||||
第814卷: 610页(pp. 380-990) |
|||||
第815卷: 844页(pp. 97-940) |
|||||
第816卷: 810页(pp. 135-1044) |
|||||
第817卷: 698页(pp. 62-759) |
|||||
第818卷: 243页(pp. 66-308) |
|||||
1926 |
共一集三册(30,I,II,III);第30集第一册(30,I,II) |
13编:第21-33编(Rubrica n.21-n.33) |
14卷:第899-913卷(N.S. Vol.899-913)[32] |
73页(pp. 95-167) |
共11559 页 |
第899卷: 1138页(pp. 3-1140) |
|||||
第901卷:6页(pp.3-8) |
|||||
第902卷: 906页(pp.9-914) |
|||||
第903卷: 419页(pp.3-421) |
|||||
第904卷: 778页(pp.3-780) |
|||||
第905卷: 978页(pp. 13-990) |
|||||
第906a卷: 432页(pp. 3-434) |
|||||
第906b卷: 483页(pp. 3-485) |
|||||
第907卷: 775页(pp.3-777) |
|||||
第908卷: 880页(pp.3-882) |
|||||
第909卷: 956页(pp.3-958) |
|||||
第910卷: 1127页(pp. 3-1129) |
|||||
第911卷:901页(pp.3-903) |
|||||
第912卷: 922页(pp.3-924) |
|||||
第913卷:858页(pp.3-860) |
|||||
1927 |
共一集三册(31,I,II,III);第31集第一册(31,I) |
13编Rubrica n. 21-n.33 |
15卷N.S. Vol.899-913 |
70页(pp. 100-169) |
共11868页 |
第899卷: 97页(pp. 53-147) |
|||||
第900a卷: 725页(pp. 2-726) |
|||||
第901卷: 249页(pp. 11-259) |
|||||
第902卷: 950页(pp.2-951) |
|||||
第903卷: 470页(pp. 23-492) |
|||||
第904卷: 800页(pp. 25-824) |
|||||
第905卷: 989页(pp. 42-1030) |
|||||
第906a卷: 409页(pp. 72-484) |
|||||
第906b卷: 496页(pp. 22-517) |
|||||
第907卷: 929页(pp. 66-994) |
|||||
第908卷: 942页(pp. 56-977) |
|||||
第909卷: 960页(pp. 160-1019) |
|||||
第910卷: 1074页(pp. 88-1161) |
|||||
第911卷: 914页(pp. 28-941) |
|||||
第912卷: 918页(pp. 118-1035) |
|||||
第913卷: 946页(pp. 13-958) |
|||||
1928 |
共一集三册(32,I,II,III);第32集第一册、第二册(32,I,II) |
13编Rubrica n. 21-n.33 |
15卷N.S. Vol.899-913 |
80页pp. 88-167 |
共 12337页 |
第899卷: 32页(pp. 150-181) |
|||||
第900 b卷: 700页(pp. 2-701) |
|||||
第901卷: 435页(pp. 262-696) |
|||||
第902卷: 767页(pp. 305-1071) |
|||||
第903卷: 943页(pp. 60-1002) |
|||||
第904卷: 921页(pp. 108-1028) |
|||||
第905卷: 1072页(pp. 2-1073) |
|||||
第906a卷: 422页(pp. 161-582) |
|||||
第906b卷: 501页(pp. 96-596) |
|||||
第907卷: 1156页(pp. 8-1163) |
|||||
第908卷: 882页(pp. 111-992) |
|||||
第909卷: 776页(pp. 271-1046) |
|||||
第910卷: 983页(pp. 227-1209) |
|||||
第911卷: 913页(pp. 54-966) |
|||||
第912卷: 892页(pp. 203-1094) |
|||||
第913卷: 942页(pp. 33-974) |
|||||
1929 |
共一集三册(33,I,II,III);第33集第一册、第二册(33,I,II) |
13编Rubrica n. 21-n.33 |
23卷:第1000-1024卷(N.S. Vol.1000-1024)[33] |
95页pp. 82-176 |
共 15288页 |
第1000卷: 1061页(pp. 3-1063) |
|||||
第1003a 卷: 927页(pp. 2-928) |
|||||
第1003b卷: 146页(pp. 426-571) |
|||||
第1004卷: 665页(pp. 3-667) |
|||||
第1005卷: 536页(pp. 3-538) |
|||||
第1006卷: 725页(pp. 3-727) |
|||||
第1007卷: 687页(pp. 3-689) |
|||||
第1008卷: 672页(pp. 3-674) |
|||||
第1009卷: 684页(pp. 3-686) |
|||||
第1010卷: 653页(pp. 3-655) |
|||||
第1011卷: 607页(pp. 3-609) |
|||||
第1012卷: 484页(pp. 3-486) |
|||||
第1013卷: 709页(pp. 3-711) |
|||||
第1014卷: 693页(pp. 3-695) |
|||||
第1015卷: 563页(pp. 2-564) |
|||||
第1016卷: 564页(pp. 3-566) |
|||||
第1017卷: 792页(pp. 3-794) |
|||||
第1018卷:616页(pp.3-618) |
|||||
第1019卷:630页(pp.3-632) |
|||||
第1020卷:568页(pp.3-570) |
|||||
第1021卷:659页(pp.3-661) |
|||||
第1022卷:699页(pp.3-701) |
|||||
第1023卷:638页(pp.3-640) |
|||||
第1024卷:746页(pp.3-748) |
|||||
1930 |
共一集三册(34,I,II,III);第34集第一册、第二册(34,I,II) |
13编Rubrica n. 21-n.33 |
24卷:第1000-1025卷(N.S.Vol. 1000-1025) |
88页(pp. 99-186) |
共14538 页 |
第1000卷: 69页(pp. 81-149) |
|||||
第1003b卷: 643页(pp. 2-644) |
|||||
第1004卷: 675页(pp. 57-731) |
|||||
第1005卷: 498页(pp. 57-554) |
|||||
第1006卷: 716页(pp. 50-765) |
|||||
第1007卷: 704页(pp. 51-754) |
|||||
第1008卷: 629页(pp. 72-700) |
|||||
第1009卷: 591页(pp. 144-734a) |
|||||
第1010卷: 663页(pp. 84-746) |
|||||
第1011卷: 571页(pp. 109-680) |
|||||
第1012卷: 685页(pp. 66-750) |
|||||
第1013卷: 720页(pp. 41-760) |
|||||
第1014卷: 704页(pp. 30-733) |
|||||
第1015卷: 684页(pp. 60-743) |
|||||
第1016卷: 701页(pp. 36-736) |
|||||
第1017卷: 762页(pp. 79-840) |
|||||
第1018卷: 726页(pp. 19-744) |
|||||
第1019卷: 573页(pp. 110-682) |
|||||
第1020卷: 593页(pp. 16-608) |
|||||
第1021卷: 687页(pp. 25-711) |
|||||
第1022卷: 706页(pp. 36-741) |
|||||
第1023卷: 631页(pp. 91-721) |
|||||
第1024卷: 673页(pp. 103-775) |
|||||
第1025卷: 34页(pp.3-36) |
|||||
1931 |
共一集三册(35,I,II,III) |
13编Rubrica n. 21-n.33 |
23卷:第1000-1-24卷(N.S.Vol. 1000-1024) |
93页(pp. 92-184) |
共 13422页 |
第1000卷: 333页(pp. 152-485) |
|||||
第1003b卷: 478页(pp. 231-708) |
|||||
第1004卷: 655页(pp. 109-763) |
|||||
第1005卷: 492页(pp. 91-582) |
|||||
第1006卷: 648页(pp. 134-781) |
|||||
第1007卷: 688页(pp. 102-789) |
|||||
第1008卷: 636页(pp. 96-721) |
|||||
第1009卷: 555页(pp. 353-807) |
|||||
第1010卷: 704页(pp. 160-863) |
|||||
第1011卷: 575页(pp. 153-727) |
|||||
第1012卷: 693页(pp. 79-771) |
|||||
第1013卷: 703页(pp. 78-780) |
|||||
第1014卷: 703页(pp. 99-801) |
|||||
第1015卷: 749页(pp. 117-865) |
|||||
第1016卷: 752页(pp. 53-804) |
|||||
第1017卷: 634页(pp. 220-853) |
|||||
第1018卷: 621页(pp. 204-824) |
|||||
第1019卷: 508页(pp. 222-729) |
|||||
第1020卷: 617页(pp. 47-663) |
|||||
第1021卷: 675页(pp. 94-768) |
|||||
第1022卷: 714页(pp. 42-755) |
|||||
第1023卷: 594页(pp. 138-731) |
|||||
第1024卷: 336页(pp. 569-904) |
|||||
第1025卷: 62页(pp.39-10) |
|||||
1932 |
共一集三册(36,I,II,III) |
13编Rubrica n. 21-n.33 |
23卷:第1129-1151卷(N.S.Vol. 1129-1151) |
91页(pp. 85-175) |
共 13674页 |
第1129卷: 144页(pp. 512-655) |
|||||
第1130卷: 884页(pp. 2-885) |
|||||
第1131卷: 30页(pp. 743-772) |
|||||
第1132卷: 139页(pp. 15-163) |
|||||
第1133卷: 656页(pp. 3-658) |
|||||
第1134卷: 804页(pp. 3-806) |
|||||
第1135卷: 541页(pp. 208-748) |
|||||
第1136卷: 692页(pp. 3-694) |
|||||
第1137卷: 588页(pp. 3-590) |
|||||
第1138卷: 689页(pp. 3-691) |
|||||
第1139卷: 644页(pp.3-646) |
|||||
第1140卷: 551页(pp. 3-553) |
|||||
第1141卷: 654页(pp. 3-656) |
|||||
第1142卷: 729页(pp. 3-731) |
|||||
第1143卷: 791页(pp. 3-793) |
|||||
第1144卷: 783页(pp. 3-785) |
|||||
第1145卷: 653页(pp. 3-655) |
|||||
第1146卷: 702页(pp. 3-704) |
|||||
第1147卷: 650页(pp. 45-694) |
|||||
第1148卷: 739页(pp. 3-741) |
|||||
第1149卷: 591页(pp. 3-593) |
|||||
第1150卷: 818页(pp. 3-820) |
|||||
第1151卷: 302页(pp. 3-304) |
|||||
1933 |
共一集三册(37,I,II,III) |
13编Rubrica n. 21-n.33 |
22卷:第1129-1151卷(N.S.Vol. 1129-1151)[34] |
95页(pp. 87-181) |
共 13816页 |
第1129卷: 123页(pp. 658-780) |
|||||
第1131卷: 489页(pp. 3-491) |
|||||
第1132卷: 509页(pp. 166-674) |
|||||
第1133卷: 656页(pp. 44-699) |
|||||
第1134卷: 702页(pp. 111-812) |
|||||
第1135卷: 420页(pp. 341-760) |
|||||
第1136卷: 696页(pp. 28-723) |
|||||
第1137卷: 613页(pp. 20-632) |
|||||
第1138卷: 700页(pp. 70-769) |
|||||
第1139卷: 615页(pp. 45-659) |
|||||
第1140卷: 589页(pp. 42-630) |
|||||
第1141卷: 783页(pp. 43-825) |
|||||
第1142卷: 709页(pp. 46-753) |
|||||
第1143卷: 906页(pp. 8-913) |
|||||
第1144卷: 817页(pp. 19-905) |
|||||
第1145卷: 570页(pp. 102-671) |
|||||
第1146卷: 675页(pp. 51-725) |
|||||
第1147卷: 711页(pp. 3-713) |
|||||
第1148卷: 747页(pp. 56-802) |
|||||
第1149卷: 650页(pp. 54-703) |
|||||
第1150卷: 820页(pp. 33-852) |
|||||
第1151卷: 316页(pp. 25-340) |
|||||
1934 |
共一集三册(38,I,II,III)
|
13编Rubrica n. 21-n.33 |
22卷:第1129-1152卷(N.S. Vol.1129-1151)[35] |
78页(pp. 88-165) |
共13908页 |
第1129卷: 110页(pp. 783-892) |
|||||
第1131卷: 246页(pp. 494-739) |
|||||
第1132卷: 805页(pp. 2-806) |
|||||
第1133卷: 677页(pp. 82-758) |
|||||
第1134卷: 694页(pp. 141-834) |
|||||
第1135卷: 765页(pp. 2-766) |
|||||
第1136卷: 736页(pp. 45-780) |
|||||
第1137卷: 643页(pp. 44-686) |
|||||
第1138卷: 645页(pp. 122-786) |
|||||
第1139卷: 613页(pp. 65-677) |
|||||
第1140卷: 595页(pp. 113-707) |
|||||
第1141卷: 743页(pp. 93-835) |
|||||
第1142卷: 731页(pp. 101-831) |
|||||
第1143卷: 892页(pp. 39-930) |
|||||
第1144卷: 803页(pp. 151-953) |
|||||
第1145卷: 572页(pp. 123-694) |
|||||
第1146卷: 564页(pp. 173-736) |
|||||
第1147卷: 713页(pp. 35-747) |
|||||
第1148卷: 722页(pp. 140-861) |
|||||
第1149卷: 546页(pp. 185-730) |
|||||
第1150卷: 778页(pp. 83-860) |
|||||
第1151卷: 315页(pp. 76-390) |
|||||
1935 |
共一集三册(39,I,II,III) |
13编Rubrica n. 21-n.33 |
22卷:第1258-1280卷(N.S.Vol.1258-1280)[36] |
73页(pp. 87-159) |
共 14519页 |
第1258卷: 377页(pp. 586-942) |
|||||
第1260卷: 674页(pp. 3-676) |
|||||
第1261卷: 420页(pp. 3-422) |
|||||
第1262卷: 585页(pp. 3-586) |
|||||
第1263卷: 568页(pp. 3-570) |
|||||
第1264卷: 288页(pp. 3-290) |
|||||
第1264b卷: 495页(pp. 3-497) |
|||||
第1265卷: 788页(pp. 3-790) |
|||||
第1266卷: 644页(pp. 3-646) |
|||||
第1267卷: 861页(pp. 2-862) |
|||||
第1268卷: 620页(pp. 3-622) |
|||||
第1269卷: 772页(pp. 3-774) |
|||||
第1270卷: 486页(pp. 3-488) |
|||||
第1271卷: 805页(pp. 3-807) |
|||||
第1272卷: 979页(pp. 3-981) |
|||||
第1273卷: 849页(pp. 3-851) |
|||||
第1274卷: 613页(pp. 3-615) |
|||||
第1275卷: 448页(pp. 3-450) |
|||||
第1276卷: 686页(pp. 3-689) |
|||||
第1277卷: 803页(pp. 3-805) |
|||||
第1278卷: 556页(pp. 3-558) |
|||||
第1279卷: 853页(pp. 3-855) |
|||||
第1280卷: 969页(pp. 3-971) |
|||||
1936 |
共一集三册(40,I,II,III) |
13编Rubrica n. 21-n.33 |
23卷:第1258-1280卷(N.S.Vol. 1258-1280) |
85页 pp.88-176dell’Indice Rubrica del Volume 40,I |
共14556页 |
第1258卷: 73页(pp. 644-716) |
|||||
第1259卷: 192页(pp. 3-194) |
|||||
第1260卷: 665页(pp. 81-745) |
|||||
第1261卷: 484页(pp. 13-496) |
|||||
第1262卷: 580页(pp. 31-610) |
|||||
第1263卷: 537页(pp. 46-582) |
|||||
第1264卷: 710页(pp. 83-792) |
|||||
第1264b卷: 556页(pp. 54-609) |
|||||
第1265卷: 632页(pp. 57-688) |
|||||
第1266卷: 674页(pp. 70-743) |
|||||
第1267卷: 876页(pp. 41-916) |
|||||
第1268卷: 656页(pp. 122-677) |
|||||
第1269卷: 686页(pp. 101-786) |
|||||
第1270卷: 633页(pp. 18-650) |
|||||
第1271卷: 808页(pp. 16-823) |
|||||
第1272卷: 854页(pp. 148-1001) |
|||||
第1273卷: 766页(pp. 113-878) |
|||||
第1274卷: 628页(pp. 82-709) |
|||||
第1275卷: 438页(pp. 31-468) |
|||||
第1276卷: 733页(pp. 41-773) |
|||||
第1277卷: 699页(pp. 140-838) |
|||||
第1278卷: 548页(pp. 34-581) |
|||||
第1279卷: 852页(pp. 16-867) |
|||||
第1280卷: 883页(pp. 117-989) |
|||||
1937 |
共一集三册(41,I,II,III) |
13编Rubrica n. 21-n.33 |
23卷:第1258-1280卷(N.S.Vol. 1258-1280) |
90页(pp. 92-181) |
共15038页 |
第1258卷: 8页(pp. 716-733) |
|||||
第1259卷: 870页(pp. 197-1066) |
|||||
第1260卷: 652页(pp. 229-882) |
|||||
第1261卷: 595页(pp. 53-647) |
|||||
第1262卷: 434页(pp. 188-621) |
|||||
第1263卷: 531页(pp. 104-634) |
|||||
第1264卷: 434页(pp. 105-538) |
|||||
第1264b卷: 511页(pp. 108-618) |
|||||
第1265卷: 697页(pp. 100-796) |
|||||
第1266卷: 566页(pp. 200-765) |
|||||
第1267卷: 830页(pp. 99-928) |
|||||
第1268卷: 699页(pp. 15-713) |
|||||
第1269卷: 580页(pp. 219-798a) |
|||||
第1270卷: 702页(pp. 30-731) |
|||||
第1271卷: 768页(pp. 65-832) |
|||||
第1272卷: 782页(pp. 230-1011) |
|||||
第1273卷: 828页(pp. 129-956) |
|||||
第1274卷: 633页(pp. 231-863) |
|||||
第1275卷: 354页(pp. 122-475) |
|||||
第1276卷: 721页(pp. 64-784) |
|||||
第1277卷: 702页(pp. 152-853) |
|||||
第1278卷: 492页(pp. 101-592) |
|||||
第1279卷: 800页(pp. 78-877) |
|||||
第1280卷: 849页(pp. 240-1088) |
|||||
1938 |
共一集三册(42,I,II,III) |
13编Rubrica n. 21-n.33 |
15卷:第1394-1409卷(N.S.Vol. 1394-1409)[37] |
90页(pp. 101-190) |
共13404页 |
第1394卷: 976页(pp. 102-1077) |
|||||
第1396卷: 868页(pp.3-870) |
|||||
第1397卷: 942页(pp. 3-946) |
|||||
第1398卷: 1009页(pp. 3-1011) |
|||||
第1399卷: 873页(pp. 3-875) |
|||||
第1400卷: 1002页(pp. 3-1004) |
|||||
第1401卷: 833页(pp. 3-835) |
|||||
第1402卷: 821页(pp. 3-823) |
|||||
第1403卷: 812页(pp. 3-814) |
|||||
第1404a卷: 716页(pp. 3-718) |
|||||
第1404b卷: 757页(pp. 3-759) |
|||||
第1405卷: 674页(pp. 3-676) |
|||||
第1406卷: 813页(pp. 3-815) |
|||||
第1407卷: 585页(pp. 3-587) |
|||||
第1408卷: 703页(pp. 2-704) |
|||||
第1409卷: 1020页(pp. 2-1021) |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梵蒂冈传信部成立的背景、历史变迁及其所属历史档案馆自1622年以来直至1939年的档案历时300余年以来内中所有档案文献的内容、数量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详细罗列和介绍,并对内中所藏有关中国天主教会的文献进行了详细梳理,可知其相关文献数量庞大、时间跨度巨大,内容一贯,因此,据倩文统计可知,1622-1892年间,“主要文献”中有关中国天主教会的档案数量为165卷,“次要文献”中有关中国天主教会的档案数量为63卷,合计228卷;1893-1938年间的新编档案中有关中国天主教会的档案总量为356卷,多达233621页。那么,如果将两部分的文献进行简单叠加,可知1622年传信部成立以来,有关中国天主教会的档案总量,即便最保守的估计也不应少于584卷,这还不包括1622-1892年间“主要文献”和“次要文献”中间涉及中国天主教会的文献内容。其数量之大、规模之巨、意义之重大,可谓海外有关中国天主教会最系统、最具规模的档案文献。
据笔者所知,目前尚无任何国内、外学者专家及相关研究、学术机构对梵蒂冈原传信部所藏中国天主教会档案进行系统整理和编目,不过,这方面的工作并非没有引起欧美及国内学者的注意。眼下,比利时鲁汶大学杜鼎克(Adrian Dudink)和梵蒂冈宗座传信部大学汉学中心合作,正在对传信部历史档案馆中以中文书写的原始文献进行系统编目,并计划于明年出版。不过,由于传信部历史档案馆中中文原始文献数量稀少,内容零散,因此,仅中文原始文献进行编目,无疑难以对逾300年来中国天主教会的整体历史面目进行一个基于档案意义上的整体、清晰、宏大的建构。
目前,笔者主持的《梵蒂冈原传信部所藏中国天主教会档案文献编目(1622年-1939年)》选题已被国家社科基金列为重点课题的资助项目,而本文不过是展开这一艰苦卓绝工作的最初意义上的探矿工作。
对梵蒂冈原传信部所藏中国天主教会档案文献进行系统编目(1622年-1938年)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这一工作有助于对在华天主教会建立起一个历时300余年的清晰轮廓,以便学术界对上述长时段内天主教会在中国的发展建构起一个连续的、历时性的观察和理解视野;
其次,在罗马教廷建立在华天主教会圣统制(1946年)之前,中国一直被视为罗马天主教会在海外传教区的重中之重,其对中国的兴趣和视野不仅仅包括传教工作,而且也包括中西文化交流、政治交往(如与中国历届王朝、政府,从明朝、南明、清朝到中华民国的关系),对中国社会变迁、经济发展、风物人情、本土宗教的关注等,因此,正如本文开始部分所论述的那样,梵蒂冈原传信部历史档案馆所藏有关中国天主教会的相关文献,其学术意义和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天主教会史,而且涉及近现代天主教传教区内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和宗教史,因此,对于该档案馆内有关中国天主教会文献的系统编目,有助于我们超越单纯的教会历史,从更为多元和差异性的学术领域,如中西文化交流史、宗教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文献学等多个人文、社会学科分支中来入手来丰富和补充有关近现代中国的多学科叙事。
再次,作为海外近代以来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有关中国社会的档案机构,梵蒂冈原传信部档案馆所藏300余年的近代中国天主教会及中国社会档案,有助于当代中国学者从他者(西方的、基督教文明)的角度反观和审视中国社会在近代以来的发展与演变,从而建构起有关近代中国叙述的更广阔,更多元,更具全球性的解读视野。
最后,通过对1622-1938年梵蒂冈原传信部所藏中国天主教会档案文献进行系统编目,有助于我们解决历史上许多模糊不清,或被忽视、被遮蔽的研究主题和细节,如明清之际中国以外文明发达区域对中国的审视与理解,康乾禁教时期天主教会在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真实面貌,鸦片战争之后中西发展格局的差异以及天主教在其中扮演的真实角色,罗马天主教会在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概念兴起之后如何对受此影响的传教事业进行定位、规范和引导,天主教会在“一战”和“二战”时期对中国民族命运的盛衰采取何种态度和应对措施等。此外,在清史等断代史研究方面,对许多历史细节的夯实和纠偏,也有赖于对梵蒂冈原传信部所藏相关档案文献的梳理来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深层次建构。
综上所述,梵蒂冈原传信部所藏中国天主教会档案的价值,在所有与中国有关的海外文献中,其意义和价值不可谓不重大和独特。
注释:
[1]Josef Card. Tomko, Presentazione del Inventario dell’Archivio storica della S. Congregazione <de Propaganda Fide>,N. Kowalsky OMI-J. Metzler OMI, Inventory of the Historical Archives della Congregazioni per l’Evangelizzazione dei Popoli o <De Progaganda Fide>, Studia Urbaniana/33, Pontificia Universitas Urbaniana, Roma 1988, p.7.
[2]Pietro Chiocchetta & Josef Metzler, Il contesto storico nel quale sorse la S. Congregazione ‘de Propaganda Fide’, in Sacrae Congregationis de Propaganda Fide Memoria Rerum, 1622-1972, Vol.I/1 1622-1700, Herder Rom,Freiburg,Wien,1971,p.23.
[3]以上历史事件和细节参见N.Kowalsky OMI-J.Metzler OMI,Inventory of the Historical Archives della Congregazioni per l’Evangelizzazione dei Popoli o<De Progaganda Fide>,Studia Urbaniana/33,Pontificia Universitas Urbaniana,Roma 1988, pp.11-13, pp.129-131.
[4]传信部成立的具体日期说法不一,这里以《宗座年鉴》的记录为准。参见Annuario Pontificio(2013), Citta’ del Vaticano,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 2013,p.1824.
[5][6]N.Kowalsky OMI-J.Metzler OMI,Inventory of the Historical Archives della Congregazioni per l’Evangelizzazione dei Popoli o<De Progaganda Fide>, Studia Urbaniana/33, Pontificia Universitas Urbaniana, Roma 1988,p.13-14.
[7]第六点参见Ad Gentes, No.29.N.Kowalsky OMI-J.Metzler OMI,Inventory of the Historical Archives della Congregazioni per l’Evangelizzazione dei Popoli o<De Progaganda Fide>, Studia Urbaniana/33, Pontificia Universitas Urbaniana, Roma 1988, pp.14-15,pp.132-133.
[8]N.Kowalsky OMI-J.Metzler OMI,Inventory of the Historical Archives della Congregazioni per l’Evangelizzazione dei Popoli o<De Progaganda Fide>, Studia Urbaniana/33, Pontificia Universitas Urbaniana, Roma 1988,p.15.
[9]该部分档案内容主要为传信部任职枢机及该部成员每月例行会议记录。包括传信部部长或秘书长的会议报告和最终决议。
N.Kowalsky OMI-J.Metzler OMI,Inventory of the Historical Archives of the Sacred Congregazion for the Evangelization of Peoples or <De Progaganda Fide>, New enlarged edition, Studia Urbaniana/18, Pontificia Universitas Urbaniana, Roma 1983,p.21.
[10]参见梵蒂冈传信部档案馆整理的Fondo (S.C)-Scritture Riferite nei Congressi, pp.24-26.
[11]其内容主要包括传教士被派赴传教区的申请、批复、分配等。
[12]这部分文献主要包括传教士考核官和被考核人的资料,传教士的考核一般划分为五等:优秀(Optime)、良好(laudabiliter)、好(bene)、一般(mediocriter)和差(male)。
[13]宗徒事业传教修会1838年由钱斯尼(Mary Zoe’ Du Chesne)于法国倡议成立。其宗旨是为传教士提供服务及宗教用品。1848年起,该传教修会总部位于奥尔良,1856年起移至巴黎。1854年获教宗认可,第一任总会长为施威德汉默神父(Fr. Schwindenhammer)。1870年该修会隶属传信部管辖。参见N.Kowalsky OMI-J.Metzler OMI,Inventory of the Historical Archives of the Sacred Congregazion for the Evangelization of Peoples or<De Progaganda Fide>,New enlarged edition,Studia Urbaniana/18,Pontificia Universitas Urbaniana, Roma 1983,p.53。
[14]该部分文献包括1844-1892年间所有前往远东传教的传教士宣誓服从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宗座敕令的文件和签名。1844年之前的宣誓文件被散置在“传信部自身历史及运作文献”(Sacra Congregazione)当中。
[15]传信部多语种出版社(Propaganda polyglot printing press)1908年之后被合并到梵蒂冈出版社。
[16]该系列文献中保存有除乌尔班公学外多达60多座各修会主办的公学资料。
[17]N.Kowalsky OMI-J.Metzler OMI,Inventory of the Historical Archives of the Sacred Congregazion for the Evangelization of Peoples or<De Progaganda Fide>, New enlarged edition, Studia Urbaniana/18,Pontificia Universitas Urbaniana, Roma 1988,p.55.
[18]N.Kowalsky OMI-J.Metzler OMI,Inventory of the Historical Archives of the Sacred Congregazion for the Evangelization of Peoples or<De Progaganda Fide>, New enlarged edition, Studia Urbaniana/18,Pontificia Universitas Urbaniana,Roma 1988,pp.60-62.
[19]N.Kowalsky OMI-J.Metzler OMI,Inventory of the Historical Archives of the Sacred Congregazion for the Evangelization of Peoples or<De Progaganda Fide>, New enlarged edition, Studia Urbaniana/18,Pontificia Universitas Urbaniana, Roma 1988,pp.62-63.
[20]N.Kowalsky OMI-J.Metzler OMI,Inventory of the Historical Archives of the Sacred Congregazion for the Evangelization of Peoples or<De Progaganda Fide>, New enlarged edition, Studia Urbaniana/18,Pontificia Universitas Urbaniana, Roma 1983,pp. 63-65,pp.143-145.对这部分文献的说明中,英文部分和意大利文部分出入较大,笔者再对两部分做了比对的情况下,进行了尽可能的完善。
[21]N.Kowalsky OMI-J.Metzler OMI,Inventory of the Historical Archives of the Sacred Congregazion for the Evangelization of Peoples or<De Progaganda Fide>, New enlarged edition,Studia Urbaniana/18, Pontificia Universitas Urbaniana, Roma 1988,pp.71-80.
[22]N.Kowalsky OMI-J.Metzler OMI,Inventory of the Historical Archives of the Sacred Congregazion for the Evangelization of Peoples or<De Progaganda Fide>, New enlarged edition,Studia Urbaniana/18,Pontificia Universitas Urbaniana, Roma 1988,pp.80-81.
[23]N.Kowalsky OMI-J.Metzler OMI,Inventory of the Historical Archives of the Sacred Congregazion for the Evangelization of Peoples or<De Progaganda Fide>, New enlarged edition, Studia Urbaniana/18, Pontificia Universitas Urbaniana, Roma 1988,pp. 82-84,pp.161-163.
[24]N.Kowalsky OMI-J.Metzler OMI,Inventory of the Historical Archives of the Sacred Congregazion for the Evangelization of Peoples or<De Progaganda Fide>, New enlarged edition,Studia Urbaniana/18,Pontificia Universitas Urbaniana, Roma 1988,pp.84-86.
[25]登记号码(Protocollo)为档案登记时的号码;编码数字(Rubrica) 则与标题相对应。
[26]N.Kowalsky OMI-J.Metzler OMI,Inventory of the Historical Archives of the Sacred Congregazion for the Evangelization of Peoples or<De Progaganda Fide>, New enlarged edition,Studia Urbaniana/18, Pontificia Universitas Urbaniana, Roma 1988,p.164.
[27]N.Kowalsky OMI-J.Metzler OMI,Inventory of the Historical Archives of the Sacred Congregazion for the Evangelization of Peoples or<De Progaganda Fide>, New enlarged edition,Studia Urbaniana/18, Pontificia Universitas Urbaniana, Roma 1988,p.90.
[28]表中各代牧区、监牧区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划分、成立的,表中名称以1938年原传信部档案馆新编系列文献档案索引中列出的名称为依据。
[29]“u”有两点。
[30]1898年和1899年两年的索引合为一集,分别为6.I,6.II。以下1900-1901;1902-1903;1905-1906也效此法编纂。——编者
[31]内中缺第806卷(N.S.Vol.806)。
[32]内中缺第900卷(N.S.Vol.900)。
[33]内中缺少第1001(N.S.Vol.1001)、1002卷(N.S.Vol.1002)。
[34][35]缺第1130卷(N.S.Vol.1130)。
[36]缺第1259卷(N.S.Vol.1259)。
[37]缺第1395卷(N.S.Vol.1394)。
原载《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5期。